楊莉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八中學)
摘 要:“聽說讀寫”是初中英語學習的四大方面,其中寫作其實是一般英語學習中練習得最少的部分,從而導致學生英語寫作水平不理想。教師在進行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要積極發揮“聽說讀”在“寫”方面所起的引導作用。重點是“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要加強平時“讀”的訓練,更要有目的性地豐富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以達到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策略
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這也是“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讀寫教學實現結合的直觀體現。教師要懂得借助閱讀教學的有效引導來加強學生對寫作的理解,要讓學生自身的語言積累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豐富,積累好的寫作素材,以便在寫作時游刃有余。
一、“以讀促寫”存在的問題
現行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對英語閱讀不夠重視,寫作缺乏創新,無法從閱讀過渡到寫作。
1.對英語閱讀不夠重視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英語教師熱衷于對英語語法的教學,往往不重視英語閱讀的重要性。教師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和目標,更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專門的指導教學。學生面對英語文章時并不懂得文章的篇幅結構和語言信息,而這往往是導致學生不理解英語文章的主要原因。缺少了教師對閱讀的分析和指導,使得學生很容易忽視閱讀,平時并不會主動進行英語閱讀,這不僅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而且使得學生在寫作方面有所欠缺。
2.無法從閱讀過渡到寫作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學生的閱讀量達不到一定的程度,就少了語言積累,更沒有一定的語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寫出優秀的英語文章。閱讀水平直接影響著寫作水平的發揮,學生要想提高寫作能力,增加平時英語文章閱讀量無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措施。不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學生在平日學習中有一定的閱讀量,但其寫作水平并沒有明顯的提
升,這也許說明學生在寫作中,其思維還停留在漢語思維之上,并沒有真正領會英語的用法,英語素養并未得到培養。
3.寫作缺乏創新
很多學生并不能得當地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這就導致學生對兩者的學習以及后續對兩者的運用都出現差錯。在平時的訓練和考試中,都可以看出學生的英語寫作太過陳舊。無論從習作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學生都習慣于慣用套路,缺乏新穎度,這也會導致表述自身情感時受到障礙。
二、“以讀促寫”具體實施策略
“以讀促寫”在具體實施時的策略有:激發語言表達,從閱讀中趣味化寫作主題以及從閱讀中豐富語言感知。
1.從閱讀中豐富語言感知
語言感知即為平時教學中所提到的“語感”,一個學生的英語語感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英語的敏銳度。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就是要多做增強學生語感的訓練,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英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表達習慣,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摒棄漢語思維方式,培養英語思維方式。比如,漢語中“你去哪啊?”英語則在這種表達疑問語氣的句子中,將疑問代詞放在最前面,主語謂語在后面,而中國人就正好相反。再如,“中國銀行”,在英語中為“bank of China”,漢語中將具有隸屬關系的兩個詞組合在一起
時,往往是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而英語中則相反。
2.從閱讀中趣味化寫作主題
閱讀具有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是積累素材,提煉出很多有意義的寫作主題。教師可以將閱讀作為寫作教學的一個有效的切入點,利用一些好的題材和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訓練。學生不僅會吸取寫作經驗,并且會對學習的主題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同時,將寫作主題趣味化還能將學生的寫作激情充分激發,這都會積極推動寫作教學。比如,在學習時,會涉及關于動物的趣事,學生往往對小動物很關注,教師這時就可以在學生充滿好奇心的基礎上,使學生完成寫作,如“你最喜歡的動物是?”
3.激發語言表達
每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會遇到自己喜歡的話題,面對自己喜歡的話題,學生又會滋生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教師就要積極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以讀促寫”的模式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一些普遍感興趣的閱讀話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己的看法,大膽地表達,最后以寫作形式呈現。比如,在閱讀“朋友”這個話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寫一些自己與朋友的故事或者寫一寫朋友應該具有的品質等。
總而言之,英語寫作是以“聽說讀”為基礎的,“寫”也是“聽說讀”的提升。但畢竟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所知甚少,在寫作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全面發展,以閱讀來帶動寫作水平的提高,采取合理合情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英文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成鳳.“以讀促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情感讀本,2015(8).
[2]倪琴.“以讀促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中學生英語(高三版),2014(2).
[3]廖文芳.“以讀促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4(4).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