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利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起鳳中學)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已成為廣大老師研究的重點課題。怎樣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高效率已經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首要內容。因而,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實踐的角度上對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要想實現對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首先應把握有效教學所應體現出的特征,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實踐。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及內容的要點,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須是能夠切實實現的。教學效率所表現出的特征主要看的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投入與產出比,應關注教學過程和內容的生活化以聯系實際。有效的初中語文教學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注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普遍性。提升教學效率還要求教師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基礎及生活學習需求。教學效率的實現應體現出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建立,考量學生是否能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活動。
一、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首先要關注環境
學習環境或氛圍對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是直接的和顯著的。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叛逆期,他們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意愿受社會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要想實現對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首先要關注的是和諧、活潑的課堂環境的構建。學生在活躍而平等的輕松環境中學習,更有助于教師掌握教學進程。這樣看來,想提升教學效率,語文教師應重點實踐以下內容:一是強調正能量,發揮正面引導在學生學習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積極正面的情境中,學生能保持快樂的情緒開展學習。二是教師本身要在課堂上以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教學熱情面對學生,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情感帶動體驗到學習的活力。
二、提升實踐語文教學效率應注意知識的銜接
初中階段是處于小學與高中之間的,是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因而教師必須要做好知識的銜接教育,以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形成系統連貫的把握。要想銜接好學生的小學與初中的知識,教師應通過調研掌握學生的小學知識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情況開展教學活動。
通過小測驗、交流、討論等方法,教師可方便地掌握學生對小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對學生的小學語文水平的深入了解,是初中教師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之一。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的教學活動,制訂出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
語文教師對學生開展分層教學的前提之一是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開展分層次教學,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調查的結果將學生劃分成幾個等級,然后針對不同等級的學生制定出不一樣的教學方案。這種分層次的教學方法,能使大多學生體驗到學習進步的成就感,引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三、合作及自主的學習提升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能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對初中學生的成長是具有長遠和現實意義的。自主學習是新課程理念強調的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主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發現問題、探索知識,實現學生學習的自我導向、自我激勵及自我管理。在自主學習形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整體體現,尊重了學生對開展學習的自主選擇權利。
如,在講《背影》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認真品讀文章,然后安排學生開展分組合作的學習討論,讓學生自主分析、理解和感悟這篇文章。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分組情況下,自主尋找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自主探究作者主要寫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如此?等等,在學生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間進行交流,打開學生思維空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四、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提升教學效率
科學的教學評價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信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有極好的助力效
用。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實現語文教學提升效率的重要方法。因而,教師在使用評價時,首先應做到對學生的客觀和公正。其次是應以鼓勵的積極評價為主。在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上,教師應正確處理,通常不應采取過激的負面評價。評價不是目的,評價是教學手段,教師對于學生的問題不能一評了事。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耐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從而參考學生的內心活動對問題做出科學的評價。
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的評價機制可以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評價著眼在學生個體性差異上,注重與學生的實際相結
合,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特征。通過學生的自我認知,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培養其自我管理能力。科學的評價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信,從而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總之,教師努力探究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模式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反思,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張卓華.初中語文有效教學[J].新校園(學習版),2013(3):169.
[2]范曉晨.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2(10)6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