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初
(浙江省紹興市元培中學)
摘 要:當今有效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情境教學,就是通過創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有親歷體驗的“神入”感,有發自內心的“移情”感。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學;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改日漸深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已經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漸漸不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號,而是被許多一線教師深深地貫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持“以學生為主導”的理念,設計出一堂堂或清新活潑、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的好課,以良知的溫度熨帖學生的心靈,用情感的繩索牽動孩子們的靈魂,真正達到了“育人”的效果。
一、加入情趣,化任務為期待
布魯姆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這說明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大量單一形式重復作業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降低作業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更要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
我們可以在作業的形式上做些小小的改變,讓作業披上靚麗的包裝,改頭換面。作業可以是填空、選擇、材料分析、辨析題,也可以是編輯小報、撰寫小論文、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角色扮演,還可以是演講賽、辯論賽、情境模擬以及體現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開放性實踐類作業。形式的多樣就使作業變得有趣多了。
例如,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國土與人民》第二課時《行政區劃》,本課的教學要求是知道我國現行三級區劃,并且能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上課老師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課后的作業無非就是繼續鞏固,死記硬背的形式會讓學生記住后馬上忘記。然而,當把此課的作業設計為手繪中國行政區劃圖的小競賽后,學生看到后會眼睛發光,有“磨刀霍霍”將作業就地解決的沖動。而且為了畫出準確的中國行政區劃圖,他們肯下工夫,肯花心思,將“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我要做得好”,對于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位置也會十分細致地去看,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課標的要求,也讓學生有了對待作業的良好態度,又能在課上進行展示,提高競爭的意識,活躍課堂氣氛,符合教學目標,真可謂一舉多得。此類作業還可以延展到八年級《歷史與社會》,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小報制作,歷史文物是實物在還原。
二、加入情感,化尷尬為自然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青少年生命的成長,需要情感的滋潤和感化;青少年道德認知能力的替身,需要情感的參與和過濾;青少年道德行為的踐履,需要有情感的認同和推動。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旨在貼近社會生活,促進自主發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關注事物聯系,體現綜合價值,堅持唯物史觀,揭示發展規律。歷史與社會的作業,也應體現在歷史的感悟,應有對祖國未來發展的展望,不能割裂與情感之間的聯系。
例如,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單元主題為《19世紀中后期工業文明大浪潮中的近代中國》,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題是《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學完這兩個單元后,我以課本為依托,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去紹興的愛國主義基地實際探訪一下歷史名人,感受為中國未來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物。學生趁著雙休去了后堡村紅色革命基地,聽老人們講當年的故事;去秋瑾故里、大通學堂實地參觀,感受革命的艱辛歲月。這項作業沒有讓“愛國體驗”成為宣傳和說教,而是把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情感體驗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先人對我們的付出,體驗長大以后應積極為國做貢獻。
三、加入情境,化乏味為精彩
當今有效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情境教學,就是通過創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具有思辨性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有親歷體驗的“神入”感,有發自內心的“移情”感。歷史與社會的作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情境模式。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專題三:認識世界和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選擇;專題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如何走向未來的選擇。這兩個主題,發展的概念性極強,理解起來比較抽象,若課后作業只有單純的概念題目的回顧,學生很難記憶深刻,此時不妨融入當年發生的一些時政事件的情境題目,讓學生練習,這樣既了解了時事政治,又鞏固了課本知識,一舉兩得。
通過在歷史與社會作業中注入情趣、情感、情境,讓作業因“有情”而搖曳多姿,從中充分展示學生主動學習的風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傾吐心聲、孕育創意、開發潛能、提升認知、優化行為,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快樂。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作業創新,自主命題,這樣作業就更“動人”了。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