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地區的不斷擴大,教育改革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到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為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和課堂效率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為提升學生考試成績服務,更重視的是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學理念的改進、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新時期初中語文的教學任務和學生需求繼續堅持新課程改革,為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習興趣;德育;自主學習;同步發展;優化
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于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綜合理解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審題與良好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重視語文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教師對知識的講授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旨在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改進課堂教學“滿堂灌”的僵化教學模式,主張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迅速,也是習慣養成與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要求,深入了解新課程改革,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將學生培養成語文學習能力強、思想品德高尚并且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的主動學習者。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語文教師將學生的學習結果歸結到學生的聰明程度和學習能力上,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動力來源于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可能來自于教師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可能來源于教師教學方式對他們學習內驅力的驅動作用。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善于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尋找教學切入點,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學生學習語文的引導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古語有“親其師,信其道”,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在親近自己老師的情況下,才會相信并且樂于學習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與傳授的道理。和諧的師生關系會為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在身心放松的環境中學習。每個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都不同,語文是一門很靈活的學科,許多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肯定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成果,讓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信心,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正所謂“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才會讓學生心服口服,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敬佩。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各種因素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控作用,注意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教態和教學語言,在教學中注入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情流露,與教師達到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融合,使語文教學變得有血有肉,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優勢,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有句名言“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不難看出,品德的培養是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每一篇課文的學習,每一首古詩的吟誦,都給人以情操的陶冶和文字美的感受。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教師口頭上的語言表達,更是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挖掘。學生只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才會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充分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課文內容所體現的情感意志才會對學生的內心起到震撼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發掘語文學科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感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語文學習能力與思想品德的均衡發展。不同個體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所具有的學習優勢也各有千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及學習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因材施教。對于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學生,更要多多關注,善于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并不斷激勵其取得更大的學習成效。
三、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
意識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從備課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教學的展開,都是教師主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課堂教學氣氛沉悶,缺乏生氣,難以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以民主平等為原則,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從而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展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熟悉課文內容,不斷發現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識。合作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同學間相互幫助,共同協作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小組間進行交流探討,各抒己見,使問題得到盡快解決,在問題解決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各有差異,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參與到合作學習中,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增強自信心,從而有信心學好語文這門課。同學間的互助學習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都會不斷提高,團隊意識也會不斷增強,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步發展。
四、教師與課程同步發展,與學生共同進步
初中教育是延續小學教育、鋪墊高中教育的重要銜接口,教師的教學能力對課程設計的發展與教育教學的實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汲取對自己教學工作有用的養分,在工作中向其他優秀教師虛心學習,借鑒他們的教學經驗,閑暇時多看教育書籍,瀏覽教育網站,學習一些先進的語文學科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認真備課、認真教學的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從實際出發,聯系語文學科特點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總結,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與時俱進,順應教育改革,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起到一定的榜樣示范作用,讓學生意識到學無止境。不斷地學習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五、優化課堂評價,建立良好的教學評價機制
課堂評價是指師生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的方式,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成長、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和課堂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良好的教學評價機制。初中語文教師在制定課堂評價標準時,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又要關注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情感態度和應用能力,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自我評價是教學評價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從而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學生在自我診斷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會找出自己在階段性語文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反思,進而調節自己的學習狀態,為自己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學習目標。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肯定自身優點的同時克服自我評價存在的片面性。當然,教師要本著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展開班級同學間的互評。教學的本質不在于知識量的傳授,而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激勵與態度喚醒,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信心,還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漏洞,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水平。此外,教師還要虛心接受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評價,理性對待評價結果,實現在師生互評中教學相長。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良好的語文文化素養對于一個人的氣質養成與良好素質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初中語文教育的“填鴨式”教學,不僅忽視初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忽略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更輕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枯燥乏味的初中語文學習內容和刻板無新意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對初中語文學習越來越失去興趣,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學習態度,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自然不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一味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只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停留在膚淺的認識階段,盲目地對語文知識死記硬背,把語文學習當作一種提分手段,而無法真正熱愛語文學科。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育主張將重點放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成績的基礎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化素養和語文學習習慣,從而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線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更要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前景,充分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努力適應時代發展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積極吸納優秀的教育理念,不斷學習,不斷創新,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計劃與教育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語文學習富有成效。跳出傳統教學模式對初中語文教師思想的束縛,從知識的教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初中語文教學將會注入新鮮的血液,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林潤之.更新理念,實踐語文新課程教育智慧: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0).
[2]蔣紅森.語文綜合性學習系列講座及精彩實例(九)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與學業評價[J].語文教學通訊,2013(35).
[3]武進.去活動之“偽”存主體之“真”:對課堂學生活動主體性的反思與探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23).
[4]羅守超.在合作與探究中學習: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5]呂曉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思路及對策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3(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