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禎
(蘇州市第四中學校)
摘 要:時下,人文素養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如何提升人文素養?方式很多,其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閱讀,掌握文本知識,進而受人文知識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挑起了提升人文素養、重塑價值觀、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閱讀鑒賞;人文素養;閱讀教學
一、閱讀鑒賞與人文素養
高中語文必修課分為兩個方面的目標,就是“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閱讀、鑒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什么是閱讀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由此可見,閱讀的特點是思想的交流與自我閱讀的個性化與創新。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語文課程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還兼具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
功能。
何為“人文素養”?“人文”兩字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語文學科以“閱讀與鑒賞”為側重點的教學特點注定成為培養人文素養的主力軍。
二、閱讀鑒賞教學在培植人文素養中的優勢
課標關于閱讀與鑒賞目標中帶有根本性的要求:“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語文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教育絕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從事某種職業的技能,更應該是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強調教育應以人為本,一切著眼于人的發展。語文閱讀教學挑起了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
相較于其他課程,語文學科在情感培養方面更具優勢。如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能引發學生對千古風流人物在急浪淘沙中歷史命運的深沉思考。又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篇,傾注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權貴的蔑視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這能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疾惡如仇、伸張正義的優良品質。語文學科借助閱讀鑒賞,通過語言文字,學生與他人、與社會、與人類、與自然建立起了聯系,這種聯系常常是從直觀、感性、情感的層次進入到理性和審美的境界。學生在情感豐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養便在閱讀鑒賞活動中得到了發展和提升。
三、課堂教學的實踐
語文課程極具鮮明的人文特點,教學的重點在于文本的閱讀,在逐步提升鑒賞能力的過程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達到完善人格的情感態度目標。因此,“情”“意”是語文課程最鮮明的特點,如何把語文特點落實到教學中并收到成效,這就需要教學策略,如:以筆帶讀、比較法、悖逆法等,實踐下來,閱讀主體沒有動起來,再多的方法也是枉然,因此,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愿意讀,進而能夠好好讀。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閱讀與鑒賞”的第11條目標提出:“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閱讀的本質就是思想層面上的交流,是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精神上的動態活動,而合作閱讀的方式是提升閱讀鑒賞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只有思想上的不斷碰撞,才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想上的火花。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師生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原動力。
例如,教學《定風波》這首詞時,這首詞上手容易,但是要真正地理解蘇軾的心路歷程轉變,精神突圍,最終通過文本反觀到自己的人生,達到自我人生的完善卻歷來成為教學的難點。在處理這堂課的時候我采取了問題引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詞中寫到“山頭斜照卻相迎”說太陽已出來,末尾卻又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很矛盾,怎么理解?先把這一組矛盾拋給學生,學生分小組討論,集眾人之智很容易就把這個問題處理出來。蘇軾的“豁達”之感也很容易讀出來,可對這份心境的理解卻是非常淺顯,無法引起人生的共鳴。“自然的風雨已經轉為晴天。那么看似矛盾,實則應該指的是他的雙關意——政治仕途上的坎坷與坦途。怎么理解呢?”再次把問題拋還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經過學生的熱烈討論之后,教師再給出自己的思考供學生參考:回首往事,人生順逆既然已經過去,在目前,心中再無分別,已成為虛無。猶如那個著名的佛家公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從淺層閱讀進入深層閱讀,理解了蘇軾心境的轉變,也觸動了自己在面對挫折時的人生態度,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閱讀創新能力
“閱讀與鑒賞”目標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文本創作來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閱讀的過程就是把自我的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勾連起來,從而實現思想上的共鳴。每個閱讀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各有千秋。在閱讀教學中最忌諱把閱讀文本變成統一化的解讀,這將會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該正視并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但也不能進入無意識閱讀的盲區,萬不可把文本當成引子,無限地生發出去。
如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閱讀心理進行引導,讓學生對閱讀具有期待感,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方面去嘗試。
第一,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保姆式閱讀,教師總是不放心,不敢放手,怕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或怕沉悶的課堂,只有把“標準”的答案告訴學生,教師才放心。而閱讀的感受是個體性的,不具有普遍意識,滿堂灌的結果降低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期待。其實學生的閱讀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應當放手,讓課堂成為學生想說、敢說的舞臺,這樣的閱讀課才是充滿生機的,而不是一潭死水。通過雙邊教學,學生有思考的空間、質疑的勇氣,才能碰撞出創新的閱讀思維。
第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閱讀是學生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來品味文本,并基于自己的個性而展開思維。由于學生個人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文學修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現出不同的認識。不僅是學生,其實每個人的閱讀都具有差異性,語文課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千萬不要輕易地回答“對”或“錯”,對每一次的回答都應該適時地進行點評,既尊重學生的個性思考,又不能放任自流,應當積極地引導,在閱讀的正道上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第三,告別泛讀,讓學生學會探究式閱讀。語文閱讀課堂上有一個經典三問,“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每一個文本都不會是單純地敘事一件事,最終都是為了情感的表達。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夠理解文本的主旨,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設置法,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在深挖文本的過程中實現探究性閱讀,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批判、創新、思辨的能力。
通過三年的閱讀教學訓練,學生從盲目的閱讀逐漸走向有意識的閱讀,從蜻蜓點水式的閱讀進入鉆井式的深度閱讀。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要實現愉悅的閱讀教學還是存在困難的,課時、分數等因素的存在總會讓老師不由自主地采取功利性的教學,題海戰,答題模式訓練,閱讀教學的道路還很漫長,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教師關注閱讀教學,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語文課,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高效。
參考文獻:
[1]劉方.文本解讀“四重奏”漫談[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0.
[2]楊聰.“深度體驗式”語文的三重品格[J].浙江教育科學,2006(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