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四川省冕寧縣巨龍中學)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日趨廣泛,這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帶來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就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做出思考,旨在認識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優越性和面臨的問題,揚其長避其短,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活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生物;應用;思考
信息技術正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它使學生的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得以實現。再借助互聯網絡,利于解決當今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利于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利于更好地因材實施教,開展素質教育,其突破了教學活動時空限制,確立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本文就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中的應用提出幾點思考。
一、初中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初中生物學較為基礎地介紹了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遺傳、進化和生態等知識。它有微觀世界中的事物,如動植物細胞、細菌、病毒等,又有宏觀世界中的事物,如器官、系統、動植物體等。
二、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特點及其與生物學的矛盾關系
初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2~15歲之間,相對于小學時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這一時期,其思維活動既有具體的形象成分,又有抽象的邏輯思維,但思維仍屬于經驗型。初中生物學不僅有大量微觀世界中事物的相關知識,也有大量生物體內部結構的相關知識,這些內容學生無法直接使用視覺感觀獲得認知。因其思維仍以經驗型為主,所以當學生在對所學內容缺乏感性認識時,有必要通過觀察實驗和其他教學手段,向學生提供具體感知,通過形象思維使其在對所學內容感知認同的基礎上,促使其思維不斷向更高層次轉變。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適應并解決這種需要。
三、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應用中的優越性
1.利于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展示,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初中生物涉及生物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相關知識,初中生思維能力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他們無法用肉眼直接感知所學內容時,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掌握就變得較為困難。比如,人體血液循環,它包含體循環與肺循環。此內容涉及人體內組成血液循環系統的器官,同時也涉及血液循環實現的生理過程與途徑。實驗證明,借助信息技術,使用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素材,可以將學生的視野從宏觀世界帶到微觀世界,從人體外帶到人體內,從抽象模糊帶到直觀形象具體。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借助信息技術后使其有身臨其境的具體感知認同,較之于從傳統教學的平鋪直敘獲得抽象理解,前者使他們在掌握這些知識時更加輕松和容易,從而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活動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所學知識有學習興趣,利于學生將外在需要轉化為內部需求,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部需求,將會促其產生學習動力,學生有學習動力,才會有積極的學習行為,有行為才會有學習成效。傳統初中生物教學中,其教學手段相對單一,加之生物學也屬于自然科學學科之一,其內容客觀、真實、具體,因此也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對該學科不感興趣自然不難理解,學生對所學學科不感興趣,自然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3.利于降低教學者勞動強度,提高知識傳輸效率,及時評價所學知識反饋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活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傳統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粉筆、黑板、老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老師大多通過板書的形式向學生傳遞講授相關知識,由于課時有限,老師精力有限,老師既要板書,又要講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要進行體力勞動,又要進行腦力勞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難免顧此失彼,學生往往無形之中被迫接受填鴨式教學,被動接受工廠式加工,被加工成差異性較小的個體。再想要得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還需通過課后批閱作業等非實時方式實現。
對兩者的取舍,教育者心中自有抉擇。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手段,依托互聯網的海量資源,老師能以電子資料的形式,選取最好的教學素材,將所授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借助于輔助教學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測評,這利于降低教學者勞動強度,在提高知識傳輸效率的同時,及時評價所學知識,反饋教學
效果。
4.利于進一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類知識的增長呈幾何級的增長,正確的教育理念是終身教育,活到老學到老。因此,對教育教學活動來講,傳授學生知識與讓學生獲得學習能力,后者更為重要,是教育更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學生只有獲得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傳統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脫離了老師的教導往往寸步難行,學生所學知識、所解決的問題局限于老師講解的內容。這樣的結果使學生知識面過于狹窄,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利用信息技術,針對課本中未提及的內容,針對課本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針對學生課堂中存在的疑問等,針對學生個人感興趣的問題等等,學生能以個體方式自主在互聯網上展開進一步學習,也能以集體的方式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長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視野也得到了開拓。
四、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硬件配置
信息技術注重解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傳輸、呈現等技術手段。現代教育技術在以其為主要技術依托的背景下,在具體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具體的教學活動,這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能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但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受到硬件設施的限制,如,計算機、網絡、教室、投影機等等。因此,能否順利實施,這跟學校是否具備這些硬件不無關系。換言之,能否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并實施教學活動,能否具備硬件設施是前提。目前,國家正加大對義務教育學校的資金投入力度,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較好的
解決。
2.軟件配置
正如計算機系統一樣,要發揮正常功能,構成此系統的軟件和硬件務必協調工作。因此,在解決硬件配置的基礎上,軟件的配置不可或缺。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學教學,其軟件是什么?其軟件不僅指教育教學活動中各種相關軟體資源,更重要的是教學活動參與者的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換言之,教師不僅要革新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認同新的教育理念,還要能主動自覺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來講,能否在教學活動中根據需要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掌握并具備基礎的信息技術能力相當重要。因此,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能否順利應用和實施,軟件配置同等重要。
3.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在這里包括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完全是計算機的應用,長期以來,有人誤認為兩者等同。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計算機進入了普通家庭。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在讓使用者感受到生活便捷、學習方便、工作順當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不少學生家長認為計算機僅僅是一種娛樂工具,加上缺乏對子女的正確引導,有學生沉溺于游戲,又如,有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進行超長時間的交流與傾訴,再如,近年來利用互聯網進行各種非法活動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使互聯網負面效應被放大,使得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功能被弱化,最后學生使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也自然被封殺。可見,要讓信息技術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學習環境應許可,學校要提倡,家長要贊同,社會應認可。
五、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應用中的展望
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有優越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技術的進步會促進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成果又會促進新技術的產生,新事物的產生往往受到舊事物的干擾,只有本著開放進取的態度,教育才會有新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使之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深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云計算機服務與全息影像技術在初中生物中的具體應用,初中生物學教學活動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0.
[2]謝剛,駱敏.常用信息技術[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02.
[3]胡慶芳.學習科學發展的歷史軌跡概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6(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