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任延浩
摘要:教育信息化,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總的來說,機遇大于挑戰,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農村教育跟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步伐。
關鍵詞:義務教育;農村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總結教育信息化的含義,有一下幾種代表性主張。第一種,教育信息化的內涵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人員及教育對象的信息素養;另一方面是指利用當代信息化技術,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教育方式,轉變教育手段,使得教育過程、結果科學化,合理化。第二種,2004年,李克東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 [1]。第三種,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的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是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2]。”
可以發現,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在于計算機網絡的鋪設,計算機網絡平臺的建立。再者,要有高素質的信息技術人員,以保障計算機網絡的維護和對教育信息資源利用人員的指導。
農村義務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勢下,要努力抓住機遇,改變保守的思想觀念,改善教育環境,改變教育方式方法,立足于時代的發展步伐和需求,培養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的人才資源。
二、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
(一)財政投資不足
相比較于城市義務教育的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比較落后,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政府財政政策的傾斜,優先發展城市的政策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城市義務教育的發展。暫時發展局部地區的政策在一定時間內是有成效的,在今天看來代價也是無法忽視的,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速度的步伐,農村教育的落后,宏觀上城鄉差距拉大,兩級分化也在加大。
(二)基礎設施不健全
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財政投入不足帶來的影響。農村的教學設施一般比較陳舊,長久得不到維護和更新。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單一,收入渠道不多,交通相對閉塞等原因也是造成農村發展速度緩慢,對教育投入不足的成因之一。
(三)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夠合理
農村的客觀條件,影響了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大多優秀的教師被城市的優越條件吸引,選擇在城市的教育事業上發展。農村地區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很多時候留不住優秀的人民教師,人才流市也比較嚴重。而目前還沒有很完善的保障措施,造成很多人對農村的教育事業有心而力不足。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條件
(一)本來就落后的教學條件沒有后路可走,可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來。農村地區的落后使得這里的教育極力想方設法改善現狀,教育信息化的到來無疑給農村教育帶來了希望。農村地區建設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建設。教育信息化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子系統: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平臺建設;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各級各類學校和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培訓。硬件設施的建設意味著教育教學新載體的出現,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建設。這要求農村地區最大限度的鋪設網絡高速公路,做到信息獲取渠道暢通,保障信息發布平臺、網上教學互動平臺、各種資源管理平臺的運行暢通。
(二)開放的網絡信息平臺,為政策信息的流通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方面,網絡開放性的優勢在于資源共享。網絡使用者可以搜索到相關需求的信息資源,不會受到地域限制,只要網絡可以到達的地方就可以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改變了傳統紙質材料信息的接收方式。并且可以共享網絡教學視頻資料,向一流學校的教育借鑒學習,這樣相對減少了地域阻礙,縮短了城鄉教育信息化差距。另一方面,政策是教育發展的可靠保障,首先要有獲取政策信息的渠道。網絡技術的出現為政策的傳達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保障,縮小了失真現象的發生。可以很好地解讀國家政策,縮短了以往從上往下傳達政策信息的時間。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發展緩慢,而教育的信息化不失為一個機遇,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信息資源獲取平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縮小教育差距,培養新時代的建設人才。農村人才反過來回饋農村事業的發展,形成良性發展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吸引有志向的教師來校助教指導。一方面,計算機技術提升了整體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學信息化素養。利用網絡技術,農村學校也可以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學視頻的資料,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而可以改變傳統封閉的教學觀念,改善了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手段,使得教育過程、結果科學化、合理化。培養與時代接軌的有為人才。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從主要承擔著,對學生的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地區雖然經濟落后,物質相對匱乏,但是農村天然的自然地理環境也許更易于人類居住生活。網絡信息化的普及建設,加強了農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系,帶動師資隊伍之間的交流和學習。農村地區的特色也會被傳播開來,吸引一批優秀的教師前來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四、結語
農村地區的落后影響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深遠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教育是人才成長的保證。農村的發展,要靠人才的力量,人才的成長需要好的教育條件。
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其主要表現就是在生活學習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是在信息化時代下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信息技術,給傳統的教育教學輸入變革的因素和動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整合向教育現代化邁進。
農村教育要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機遇,建立信息化平臺,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教師資源隊伍,進而滲入到教學領域,提升學生信息化素養,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教育信息化與基礎教育改革[J].廣東教育,2004(17):20-22.
[2]祝智庭,孫妍妍.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中國電化教育,2015(01):14-21.
[3]李文光,范坤,趙瑩.深圳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4(0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