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明
摘要: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發展迅猛,與此同時涌現大量被稱為“留守兒童”的農村中小學生。本文首先打破慣性思維,解釋新一代“留守兒童”,然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進行闡述。接著將詳細描述研究方向,從德育、生理及多學科仔細剖析。最后提出解決方案,進行規劃,改變現狀,總結全文,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 小學教育 城鄉一體
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174-01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新定義
一提到“留守兒童”,我們想到的往往就是貧窮的孩子與年邁的祖輩老人留在農村,吃著簡陋的飯菜,身著破舊的衣服,每天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求學,甚至許多孩子因貧窮上不起學,每日務農帶弟弟妹妹。其實不然,如今“留守兒童”的定義與過去有很大出入,調查顯示,現在的“留守兒童”與以往相比擁有更加便利的學習條件,更加優秀的師資力量,家長方面也更加注意學生的培養。現如今的“留守兒童”有著更加深刻的定義:第一種情況不是沒有,而是相對而言少了許多。現在的留守兒童往往更多的是父母不在身邊,被祖父母寵愛,零用錢可能比周圍有父母陪伴的同齡人更多的“新一代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本質是“弱勢兒童”
他們出現的問題往往不是金錢,而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等方面。曾有跨度十個省,參與人次達9448的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教育監管等方面要弱于非留守兒童,學習方面卻與之無異,也就是說,留守兒童并不是所謂的“問題兒童”,而是更加需要幫助的“弱勢兒童”。
3.“弱勢兒童”產生原因
原因有三:父母陪伴的缺失是最主要原因,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但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生理方面出現問題不能夠及時解決。其次祖輩監護人教育方法往往失當,在許多方面無法積極配合教師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寵溺孫輩現象普遍。最后一點,當教師所在班級中出現多名留守兒童時,會很難顧及全部學生,往往學生出現狀況卻不能及時發現。
二、留守兒童在校科目研究方向
1.德育教育須被列入管理目標
我國教育現狀是應試教育,德育不受重視,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僅有的德育教育也不過是書本上的生硬說教,很難達到真正目的。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德育教育更有難度,畢竟隔代教育難以完成父母正常的全面教育,留守兒童德育思想方面出現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或被發現以后祖輩老人并不重視問題的解決,甚至由于溺愛孩子不配合教師工作。針對此現象,首先教師應達成共識,堅持德育教育,德育是立人之本,育才先育德。堅決抵制“書呆子”培養方式。任課教師需與家長及時溝通,面對不配合工作的家長,必要時適當施加壓力,一切以學生德育健康為基礎進行交流。
2.讓生理教育不再“難以啟齒”
生理教育缺失這一問題,不僅是農村面臨的問題,而且是中國教育界面臨的難題之一。農村中小學由于隔代教育往往導致學生出現生理問題時無法及時得到答復與幫助,甚至許多家長、教師仍以生理教育為“羞恥”。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首先需要克服自身的“羞恥”心理,以平常心向學生講解生理健康知識。時刻關心留意學生反饋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溝通,給予留守兒童幫助,樹立正確生理健康價值觀,以愛護自己為常理,學會保護自己、關愛他人。
3.數學學科為升學基礎,不可失衡
不可否認的是,農村留守童與城市兒童相比,求學機會和選擇機會要更少一些,競爭就會更加激烈殘酷。結合我國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來看,學生成績就顯得格外重要,數學學科作為主要考試科目自然是重點。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正確的學習習慣,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一旦發現學生不良學習習慣要及時遏制,如果留守兒童監護人不具有輔導的能力,教師最好課后進行額外輔導。
4.美術、書法作為興趣發展利于留守兒童身心發展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往往積極參與美術書法課,且教師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較多。美術、書法不論是作為興趣還是藝術特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任課教師中不乏能力與責任心并存的優秀教師,課堂效果反饋較好。但是,如同體育,美術與書法作為非考試科目長期不受到重視,常常出現“美術課變成數學課”的現象,對此,任課教師應與領導及時溝通,爭取意見達成一致。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別的弱勢群體,需要得到更多來自家長和學校的關注,但不可過度,必須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私人空間。結合實際來看,由于留守兒童監護人往往年齡較大,無法有效完成監護工作,因此任課教師責任更重一些。課堂上的互動,課堂下的關護,生活上的幫助,都需要教師具有職業責任感。除此之外,教學過程中應更著重學生德育素質的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書法、繪畫等興趣愛好絕對不可忽視,其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唐春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宋少凈,韋志國. 當前中小學書法美術教育問題探析[J].藝術科技,2014(12):259+272.
[3]吳亞松.淺談怎樣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6(5):21.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