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陽輝
摘 要:長期以來,初中數學課堂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行其道,很多教師依然信奉“一支粉筆打天下”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成了課堂教學主體,主宰了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相互探討、交流的空間,因此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對學習缺乏動機和興趣,甚至逃避學習。新課程改革以來,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鑒于此,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人文教育;能力素養;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勝任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下面就自己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在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本身之美,是理性和抽象的結合,是人類探索發現之光,是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數學的圖形對稱美,分工結構簡捷美,無不散發著數學特有的魅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展示數學美的教育時機,引導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如通過計算機演示“圖象的設計”,讓學生觀察將某一基本圖形繞某點旋轉不同角度時形成的美妙圖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了解數字史,不僅有助于了解世界數學寶庫中中外各國數學家令人神往的成就及其科學事業獻身的感人品格和不同尋常的經歷,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數學驚心動魄的歷程,探索先人的思想,有助于掌握數學發展的規律,激發學生對數學才能的向往。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利用課本上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離不開數學,了解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益進行有效教學
要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很重要。一是要接近學生,有的教師有意將自己置于居高臨下的地位,時刻保持尊嚴與威信,過于嚴肅,不茍言笑,使學生感到難以接近。有的教師無視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對學生冷若冰霜,動輒訓斥,致使學生心理上與教師疏遠,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這些做法阻礙了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就很難對教師所教學科、新傳授的知識感興趣。因此,教師要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接受老師的指導,從而完善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效益。二是要尊重學生,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積極的情感投入,發自內心深處地真誠平等地尊重學生,摒棄專制或放任的教育態度,平等對待學生,這樣就能打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心理交流的渠道,形成真誠、信任、民主、愉快的氛圍。課堂上的這種“美妙的和諧”,將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獲得充分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益。三是要真愛學生。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爾遜說:“為了得到老師的愛,學生可以去做各種老師所喜愛的事,甚至去學習他最不感興趣的科目。”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老師只要給予學生愛并讓他們感受到愛,學生就會對自己產生信心,萌生改變自己的力量和動力,以積極的心態和教師溝通。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寬松的教學氛圍就自然會形成,成功的課堂管理也就水到渠成。
三、在數學教學中創設不同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能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去求索。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時,讓大家回憶一些函數圖象的畫法,畫反比例函數y=-■圖象,通過這個過程你發現了反比例函數的哪些性質?并與一次函數比較,學生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反比例函數的圖象不是直線而是雙曲線……教師將學生的發現在黑板上寫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發現的喜悅,并糾正一些語言表達上的不足,接著把問題轉向一般的反比例函數y=■上,要求學生總結它的性質,“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節就在這種活潑、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
綜上所述,我們應將數學課堂演變成一片自由開闊的天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里獲得尊重與關愛,讓每個學生都能對數學多一份熱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上成為思維的主人,在掌握、感受數學思想的同時,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甄德山,王學蘭.教學成效相關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