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曙
摘 要:化學是初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但是對于初次接觸化學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無味、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方法運用不當,很可能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畏懼或厭煩的心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學習興趣也會逐漸喪失。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對化學課保持持久的興趣,并培養其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就要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趣味性;教學實效
化學作為一門凸顯實驗性與動手能力的學科,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標對初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隨著化學教學的不斷深入,各種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以及實驗操作、實驗現象的出現,學生若剛開始沒有打好基礎,就會出現疲于應付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之后的學習。
另外,化學課堂上教師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化學課程產生厭倦情緒,這對教學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針對以上化學教學的現狀,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以期能使化學課堂教學實效得以提升。
一、注重情境教學,提升教學實效
創設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結合學生的習慣、愛好,使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例如,筆者在講授“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一課時,一般會設置以下幾個問題情境:給學生展示一些城市環境污染的圖片,如尾氣排放、工廠煙霧廢物的排放等,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尾氣和工廠排出的這些氣體里都有什么?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也可以結合當下熱門的話題“霧霾”,引導學生思考其原因,從而啟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適時參與,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和討論情況,對接下來的教與學都會產生積極的意義。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充課堂容量
多媒體教學一直是提升教學實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在初中化學學習的內容中,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化學反應的過程都比較抽象,學生看不見、摸不到,不易理解,這給化學教師帶來了極大的煩惱和困惑。使用多媒體授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教學過程,而且還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對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刺激,從而打破傳統的教法,使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最優,逐漸構建全新、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分子和原子”一節課時,學生一般很難想象出微觀世界的奧妙,但是,如果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動畫呈現出分子和原子分開與結合的動態過程,將有利于學生走進微觀世界,學生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的聯系理解得也會更加深入。
三、利用實驗教學,凸顯其重要性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一大特點,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提出:“化學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還要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做鋪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習意識。”如在講“氧氣”一課時,教學重點是圍繞課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教學重點——氧氣的性質與用途以及教學難點——掌握各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因此,我這樣引入新課:出示一幅藍天、白云、草地、人、動物的圖片和氧氣應用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新課。先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出示一瓶氧氣,指出它的物理性質,然后展開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探討,最后得出結論:燃燒在純氧中比空氣中進行得更旺;某些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純氧中卻能燃燒。從而讓學生明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上是跟其中的氧氣反應。
四、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練習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化學基礎,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作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設計化學練習時,需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題過難會打擊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初中生的思維發散;如果問題太簡單會讓初中生不重視,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會進行不斷的嘗試和改進,選擇具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練習內容,面向全體初中生,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比如在講解“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2)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
總之,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達到學以致用、寓教于樂的目標。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