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春
摘 要:素質教育核心理念表明,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困生”是教育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教育問題。留守兒童中的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育者熱議的話題,因此,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成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教育目標。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立足學困生心理特征以及學情,提出幾點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
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雖然數量并不算太多,但是,他們的存在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是影響整個國民素質的重要因素。對留守兒童學困生的轉化,需要教師采用“取特定”的教學手段進行特例輔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學生的心理問題著手,層層推進,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用心關愛留守兒童,助力學困生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中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留守兒童中學困生的形成主要跟家庭、社會、自身三個方面有關,學困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教育問題,迫在眉睫,急需解決。
1.家庭原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不少青年男女迫于生計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有的甚至托付給親戚照管,大部分留守兒童跟父母只能靠電話聯系,只有節假日以及一些生日這些特殊日子才會見面,但是這畢竟不會太頻繁。跟父母缺少溝通,這是造成兒童心理壓抑以及各種心理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爺爺奶奶對孫子輩可以用“溺愛”一詞形容,付出一切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卻忽視了心理輔導,精神世界貧乏,沒有正規的指導,學習自然每況愈下。
2.社會原因
如今社會經濟不景氣,大學生從天之驕子到“泯然眾人矣”,這種現實的落差,造成一種普遍觀念的存在:教育投資跟回報不成正比。從兒童到大學生畢業這個漫長的學習生涯,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大學生畢業就業難,即使找到工作,也是掙著微薄的工資渾渾噩噩度日;相反外出務工卻能賺到高薪。這種明顯的反差,讓留守兒童認為學習無用。
案例:
徐××是一個好動、愛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很聰明,但是卻不將聰明用在學習上,每次考試都在班級墊底。我跟他進行過好幾次談話。我問他:“為什么不好好學習,你一點也不笨啊!”他卻說:“好好學習考大學有什么用,大學生出來工作,還不照樣在餐館刷盤子;我爸小學都沒畢業,卻是個包工頭,一年掙的錢比大學生幾年掙得都多。”
上述案例深刻揭示了讀書無用論的存在,疏于心理輔導,把精力用在網絡游戲、黃色網站等低級趣味之上,這對他們的學習發展大為不利。
3.自身原因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興趣愛好、智力水平以及后天努力等方面都大有不同,有的學困生是因為對學習缺乏興趣,有的智力水平不足,學習吃力,有的學生后天努力不足,這都是跟其他同學拉大差距的原因。
二、學困生轉化的相關策略
1.了解學困生,進行針對性輔導
這要求教師能遵循“一視同仁,公平公正”的原則,深度貫徹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距,在教學中體現差異教學,進行針對性教育以減小學生之間的差距,這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進行學情調查。
家訪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重要手段。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學生的家中進行家訪,由于留守兒童身邊缺少父母陪伴,跟爺爺奶奶或者親戚居住,缺少溝通,跟同學也鮮有溝通。因此,只有直接跟留守兒童的暫時監護人溝通才能了解他們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這為接下來的針對性教學做好了鋪墊。家訪過后,將學困生的基本信息繪制成表格,認真分析。
2.學生測驗,及時輔導
在教學完章節內容后,當堂測驗。用成績說話,找出學困生知識的薄弱部分,并且將這些學困生進行分層處理;接著,采用對學的方式進行輔導,可以挑選出一部分優等生,采用一幫一的戰略進行特例輔導,優等生在給學困生輔導的過程中,也能檢驗自己的掌握情況,也能減輕教師肩上的重擔,一舉兩得。
3.正確的方法
在教學研究中,不難發現,好多學困生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為學習方法不正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寫”“背”,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對于學困生可以采用放寬政策,背誦課文的時候,告訴學生切勿操之過急,一天記一個自然段,讓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在寫字的時候,必須要求學困生能先讀字詞,再理解字義,分析字形,一筆一畫在田字格本中工整書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用真愛呵護
教師必須用真愛去呵護學困生,在學習生活上關愛學困生,比如,學困生沒有作業本或鉛筆,身上沒有錢購買,教師可以主動給他們買一些筆紙,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用愛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學生更能有信心學下去。
總之,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語文教師應當利用飽滿熱情,用關愛去打開他們冰封的心門,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為他們的前程點一盞明燈。
參考文獻:
李紅.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D].湘潭大學,2015.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