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文
摘 要:新課改以來,教育改革的實踐要求教學需要以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通過教育理念的灌輸,使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集體以及社會的關系。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更需要逐步回歸現實生活,回歸社會,運用社會豐富的資源,提升教學質量。主要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人類的教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實踐,以社會經驗作為教學的基礎,服務于社會。教學方式應積極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師與學生能夠積極地學習與生活,促進兩者的共同進步。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小學教育重要課程,在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基礎上,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提供重要的坐標與導航。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單一化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本內容比較單一,所以降低了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有些內容是小學生無法理解或感受的,例如,一些高科技知識,抗戰歷史記錄等,這些內容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導致小學生不理解,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學習壓力較大
目前,我國仍然奉行應試教育,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同時,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副科,許多教師認為此門課程沒有語文、數學、外語等主科重要,所以在課上或課下為學生布置了大量的學習任務,甚至占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時間去學習其他課程。
3.教師教學素質較低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還是對教師教學素質的提升。但是,有許多教師由于道德素質不高,認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不重要,所以沒有予以重視,也不認真備課,導致教學方式比較落后,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甚至有些教師存在道德問題,導致學生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產生一定偏見,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采取的策略
1.科學選用教材,生活案例貼近學生實際
在教學內容的準備與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遵循學生在成長中的客觀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校內外的實際案例,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資源為基礎,使學生通過學習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讓學生感覺到品德與社會教學就在身邊,需要利用教學知識指導生活,從而使自身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湘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一單元《說說我自己》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談談對自己的了解,并談一談對其他同學的認識,有效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并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發展。
2.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參與度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局限于講臺,學生局限于課堂,對教材中枯燥無味的內容缺乏長久的關注度,導致教學質量出現下滑。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形成正確認識。例如:小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校外容易受到侵犯,教師可以模擬危險情況應對過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3.合理布置課后作業,鞏固課堂效果
依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與教學內容,創新作業形式,學生作業不再局限于書面作業,而是與家長配合,完成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無法完成的目標。例如:在學習湘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二單元《我與家庭》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項任務,讓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收拾屋子、做飯或是一起買菜等,通過與家長的配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小學教學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小學生面臨的社會誘惑、危險因素正在上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也必須作出改革。因此,通過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社會經驗密切相關,能夠切實為學生提供生活的指導意見,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將來的成長、成才奠定良好的外部基礎,實現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李玲.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方法及策略[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6(2):115-116.
[2]魏曉艷.試論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5(8):62.
[3]宋景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存問題與解決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3(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