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必須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擔負著語文知識的積累任務,語言積累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朗讀中去積累語言、學習中去積累語言、說話訓練中去積累語言及運用中去積累語言這幾種最佳有效的積累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知識積累;語言教學;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
從古至今,多少有哲理的話再三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語文教師明白,只有積累厚實的語文知識素材,才能達到那種厚積薄發的地步,才能實現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朗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而且是唯一之路。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語言積累的最佳途徑。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去,使學生能夠于朗讀中去理解,于理解中朗讀,熟讀成誦,讀出感覺,讀出滋味,讀出內容,最終達到朗讀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有所價值,從而真正實現引導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的效果。朗讀還有一點要強調,即注重情感的再現,要指導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朗讀時充分表達學生的那份真情實感。所以,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引導小學生在語文朗讀中充分表達情感,充分感悟,激發學生的感情,自主地引導小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語言再現了桂林山水的山美、水美,細致描寫了桂林山水山的特點及水的特點,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那份情感。教學時,語文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聽音樂進行朗讀,可讓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的相關美圖,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與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再選擇形式多樣的朗讀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小學生在朗讀之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朗讀之中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朗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知其意,定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把自己帶入那優美的文字當中去,這樣就在情感朗讀之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二、引導學生于學習中去積累語言
引導學生于學習中去積累語言,可以在語文品析中進行。就是學生于欣賞文章之中的好詞佳句中去感悟,去理解。深化理解,細致感悟,捕捉實質,感悟內涵,將課本中的優美語句變為自己的知識財富。
例如《長城》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一噸多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我稍作了一下修改,改成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如同一臺手扶拖拉機那樣重。那時候沒有如今的運輸和起重設備,就憑借著人們的力量,拖上這陡峭的山嶺。”引導朗讀這兩個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教師可指導學生從裝卸吊車的體型高大、數量入手,想象朗讀,品味如今起重設備的優越,感悟當時人們的辛苦。這樣,小學生在課文品詞、品句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扎扎實實地印在自己的大腦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引導學生于說話訓練中去積累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要依據本班級的實際狀況,靈活把握最佳時機,有效設計多樣的方式,讓小學生練習說話,使他們能夠把學到的語文知識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能夠豐富積累。
例如,閱讀短文《別餓壞了那匹馬》,我讓孩子們自己找出喜歡的詞語或是句子摘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然后讓孩子們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編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別餓壞了那匹馬》中那善意的謊言。學生語言表達前讓學生把他們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交流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于說話訓練中去積累語言。
四、引導學生于運用中去積累語言
再一個積累方式就是引導學生于運用中去積累語言。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的片段,也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最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模式,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素材。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他們自己已有的語言積累,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手段。
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進行這類訓練,我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靈活運用。在學生練習寫句時,教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積累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小學生自己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源源不斷、彼此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知識,又汲取了他人的新鮮語匯,豐富了小學生自身的語言,達到了語言的再積累。
參考文獻:
[1]夏翠紅.積累: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J].吉林教育,2015(3).
[2]李千金.提高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