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莘珅
摘 要:從喜歡華麗的課堂展示到追求簡約的教學風格,充分發揮板書的優勢,重視對插圖的內涵的挖掘,注重搜集鄉土材料進行交流,合理有效地利用計算機教學。學生上課交流更多,對課本的了解更深入,作業的質量也較以前有提高,學習這門功課的興致更濃厚。雖然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困惑,但力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歷史與社會課堂因質樸而精彩是我今后的追求。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板書;插圖;鄉土歷史;質樸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情結起源于個體的童年經歷,一個人成年以后在性格行為上的種種表現,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記得我幼小求學時,老師的主要教學工具就是黑板和白粉筆,如果一節課中老師夾雜使用了彩色粉筆來板書,我們頓時眼前一亮;如果一節課中老師運用了一幅彩色掛圖,我們頓時覺得無限精彩。或許是因為記憶中的課堂色彩過于單調,當我成為一個歷史與社會老師后,很喜歡色彩鮮艷的課件,尤其是當我掌握了視頻下載和剪輯的方法后,我幾乎在每節課都會播放一段甚至幾段視頻,大部分學生很喜歡看視頻,而老師也不需要過多的講解。于是,漸漸地我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的使用。直到教學工作中遇到兩件頗有感觸的事情,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一是:當我在教學九年級上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其中的一個教學重點是關于中共一大的召開,為了增加課堂的生動性,也為了增強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我特意選取了電影《建黨偉業》中在南湖游船上開會的片段:優美流暢的音樂伴隨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湖光山色一出現,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他們專注地看著視頻,我心中不禁感嘆多媒體的力量,能完美地在課堂中把教學情境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在其中。這時,鏡頭切換到游船上的十三個黨員,黨員們正激動宣布會議的相關討論結果: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與此同時,教室里的學生也興奮地叫:“這是演《家有兒女》里的“劉星”“他叫張一山。”“那個是明星劉燁!”“還有那個好眼熟,哦,是跑男李晨!”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事后,當我讓他們回顧一大的相關內容時,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就只是那些明星,而關于一大的知識點,他們幾乎不知所云。
還有一次讓我耿耿于懷的教學經歷是:有一次上《絲綢之路》課前,我花了一番心思制作了PPT,為了突出絲路風光,特意選取了古琴曲《陽關三疊》作為背景,當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凄然、悲壯;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郁、頓挫的旋律響起,眼前是一片廣漠無垠的沙漠,音樂以它特有的魅力把人帶入遙遠的漢唐時代。為了說明絲綢之路是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紐帶,我特意選取了各式物品的圖片,如苜蓿、核桃、胡琴等,要求學生選擇。帶著精心制作的課件,我信心滿滿地開始上課,沒想到才上了不到五分鐘,學校突然停電。頓時,我慌了神,教學設計因課件無法展示而打亂,于是不到半小時就結束教學內容,多出來的時間讓學生寫作業,總算把一節課撐到最后。
以上的教學經歷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多媒體教學確實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有效改善了沉悶的課堂學習氣氛,但隨著使用的深入,發現多媒體教學中有時場面雖然熱鬧,貌似教學效果非常好。但在課后的學生作業及練習中,發現學生解題速度慢,動手做題能力差,學生對課堂上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很好。經觀察分析,發現學生在課堂中對學習內容重難點理解不夠,對知識要點掌握不好,課后容易忘記。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理解知識和記錄課堂筆記,學習思路不連貫。對教師而言,計算機教學只是輔助教學工具,但很多時候教師竟然被多媒體課件控制著。過多地使用多媒體,會阻礙師生的交流,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
于是,我決定逐漸改變教學設計,追求一種質樸的教學風格。
1.發揮板書優勢,突出教學要點
板書是教學中所應用的一種主要的教學媒體,板書藝術則是教學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有一句話“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具體生動、富有表達力的語言,離不開扎實的專業知識和不斷錘煉出來的教學組織能力,也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
精心設計的板書,不需要華麗的畫面,利用簡潔的文字、簡單的結構、合理的色彩運用,就能使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例如,在講授“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時候,我提問:這堂課我們大體上要掌握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思考,學生回答:兩個政局和一個經濟開發。然后再問:政局里面講了哪些內容,經濟中又包括哪些方面?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分析,本課的結構就整理出來了,在分析整理過程中,師生共同完成了板書如圖:
現代教學媒體的大量涌現,更加彰顯出板書不可替代的特點與優勢。傳統教學中的板書,恰恰彌補了多媒體教學中的短處,傳統教學中的書寫板書,細化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詳細記錄課堂筆記和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朱紹禹先生指出:“板書能點睛指要,給人以聯想;形式多樣,給人以豐富感;結構新穎,給人以美的享受。”適當的板書,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關鍵詞、關鍵句,從而利于理解教學的內容。
2.借助課本插圖,引導學生觀察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倡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的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鮮活、直觀,易于學生觀察理解,與課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是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連通世界的新航路》中有一幅插圖是《借貸者和他的妻子》,畫中的主角是一個銀行家正在清點錢幣。畫中借貸者的妻子正在翻看《圣經》,但眼神卻不自主地飄向丈夫手中的金幣。我提示學生思考:課本在此加入插圖說明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大部分學生剛開始對這幅油畫沒有過多關注,但經過提示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在那個時代,雖然宗教在人們的生活中仍然占據重要的地位,但追求財富的愿望在滋長,對貴金屬的渴求,是西歐探險家去海外冒險的直接動機。
雖然我現在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困惑,但力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歷史與社會課堂因質樸而精彩是我今后的追求。
參考文獻:
樂清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樂清縣志[M].中華書局,2000.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