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青克樂
摘 要:在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計算機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和技術的支持者,當今社會的信息化發展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高中教學階段,計算機教學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成為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同時教學的改革以及時代的發展也給計算機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對高中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就應該對高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針對性解決對策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計算機教學;問題;解決對策
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決定著掌握較高的計算機技術成為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高中教學階段是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的關鍵性階段和最佳的時機,因此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就應該更加重視高中計算機教學。由于大多數教師對計算機教學的認識不足,高中教學階段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大多數高中計算機教學均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下面本文就從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的問題出發,對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的對策與方法進行探討和淺析。
一、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的問題
在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依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按照新課程的標準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同時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相關的計算機操作,學生缺少獨立完成計算機學習的機會,違背了高中計算機動手操作和實踐的教學核心,無法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和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高中計算機教師與學生也缺少必要的交流,極少數的交流也是教師發布教學命令,學生只能機械性地完成和回答,這些都是當前計算機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二、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的對策與方法
1.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高中計算機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和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高中計算機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而不是“決策者”,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計算機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例如,教師在講解“多媒體的發展應用”這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獨自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有計劃地掌握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概念、多媒體技術的歷史回顧等相關內容,遇到學生不能獨立掌握的內容教師就應該給予引導和講解,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獨立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加強師生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的更好學習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助于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構建。高中計算機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減少命令式的交流,將溝通的模式轉變為平等的,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看法,讓學生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教師在對“信息的編輯加工”這一教學內容實施授課的過程中,首先就應該講解信息編輯的主要過程,之后讓學生了解信息編程的內在機制,教師與學生針對編程的內容以及相關方法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鼓勵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看法,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質量得到提升,從而構建高效的高中計算機教學課堂。
3.對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
高中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和動手性均較強的學科,目前大多數高中計算機教師均忽略了這一學科的這兩種特性,只是單純地講解和傳授知識。因此,高中計算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引導和支持下親自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對教學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和掌握,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這一教學內容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首先就應該對獲取信息的一般過程和對獲取信息進行加工、存儲的方法等理論知識進行授課,之后讓學生動手運用計算機獲取一些知識,并讓學生進行加工和儲存,通過這樣的實踐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及時詢問教師,進而提高了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計算機教師應該清楚和全面地認識到在當今教學改革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計算機對于學生更好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性,從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的問題出發,根據學生的性格和興趣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內容總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以及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構建高效的高中計算機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生金輝.淺談當前我國高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通訊世界,2016(12):316-317.
[2]劉靜.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6(6):184-18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