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摘 要:相比傳統教育的“知識課堂”,新課改中所倡導的“生命課堂”將學生的學習體驗放在了首位,這就說明了“體驗性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全面體驗和深刻理解。從走進生活,體驗“活”數學;自主探究,經歷“學”數學和實踐活動,感悟“玩”數學三個方面談談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提高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學習;教學;生活;實踐
對于體驗學習,曾經有一個人做過這樣一組對比實驗:前者是讓學生坐在教室里,課桌前,教師口頭傳授,向學生講述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這種間接學習的方式,學生也能理解教學的內容和道理;后者是讓學生親自坐在輪椅上,像殘疾人一樣運用輪椅活動,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辛。這就是體驗學習的方式,學生通過親身的感受,能深切體會和理解殘疾人的生活狀態,從真正意義上增進對殘疾人的同情。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同理,小學數學的教學也該如此。只是講授,教師就是一位“粗魯”的“搬運工”,將課本上的知識強行搬進學生的腦子里。但如果教師將學習知識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只是引導,那么,教師就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課本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存在意義,體驗數學學習的真正趣味。
一、走進生活,體驗“活”數學
事實證明,學生學習的內容與他的生活越是接近,他們理解和領悟起來就越輕松,而且效果也越明顯。數學知識素以嚴謹、抽象著稱,直接理解總是枯燥且困難,引入生活的例子,就可以生動、形象、具體地展示這些知識,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走進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且有價值的“活”數學。
首先,課前走進生活,體驗有價值的數學。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歷少,自然生活經驗也相對匱乏,于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很難與生活中的相應情景聯系,學習起來會略顯吃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前會根據課堂授課內容的需要,布置一些生活作業,組織學生走進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結識。學生經過親身經歷之后,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思路被打開,上課時,接受新知識會更快,更輕松。其次,課上鏈接生活,體驗有生命的數學。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大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在教學中只需要將實際生活引入課堂上。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就變得鮮活,像擁有了生命力一樣。學生學習數學就好似在生活一樣,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二、自主探究,經歷“學”數學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體驗學習的主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課堂中經歷“學”數學的過程。
首先,創設有價值的問題,引入探究。相比傳統教育的被動學習,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學習過程是對數學知識,方法和規律的二次創造過程。教師的教學任務則是一改傳統“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做法,為學生創設有價值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問題上,將學生引入創造活動中去,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儲備、個性和生活經驗進行學習體驗和創造。其次,提供探究的機會,深入探究?!盎顒邮钦J知的基礎。”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腦海中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覺表象,有助于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特征和聯系。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因為“不信任”學生而自以為是地認為學生沒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因此,這里的重點就是教師要信任自己的學生,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當你真正放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學生,他們是非常棒的。
三、實踐活動,感悟“玩”數學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差,教師想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來,就必須要“投其所好”。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學生來說,用游戲的形式開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將一些數學實踐活動改變成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因為游戲能將抽象的知識變成清晰、具體的表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成為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和探索的內在驅動力。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放下了沉重的課業壓力,在輕松的氛圍中忘記了學習的疲勞,在歡聲笑語中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總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簡單地復制前人的生活經驗,而是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理解和體驗,并選擇性地融入自己的經驗,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和素養。所以說,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只是告訴給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我會記?。蝗绻亲屛覅⑴c其中,那么,我會明白。”這就是體驗學習的奇妙之處。
參考文獻:
[1]王建偉.小學數學體驗性學習策略初探[J].中華少年,2013(13).
[2]周良.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實施體驗性學習的心得體會[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