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翠
摘 要:新課改給我國的教育事業吹來了一陣春風,新課改的開展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具有神秘的力量,數學學習具有濃厚的趣味性。鑒于數學學科是多門學科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數學教師應格外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不斷地在數學的學習中得到成長,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主動探究;學習興趣
對于個體成長發展的總體進程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個體整個學習生涯的“先鋒”,為學生在之后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數學是一門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的自然學科,其嚴謹性、抽象性、概括性在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小學生雖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獲得質量、面積、體積的概念,其思維卻由于受到見識面的限制,無法似成人那般發展至能夠憑借邏輯進行思考。常見的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在初學十以內加減法時,他們需要借助手指進行運算。而當他們對這些基礎知識掌握得足夠熟練時,這些知識已然內化成為他們自身數學知識架構中的內容,他們無需思考即可作答。為鞏固學生已學知識,使知識內容逐漸內化成為學生數學架構中的內容,數學教師應不斷在新課改的指引下進行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索,通過自身的教學使學生更輕松地學習。
一、主動探究——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鞏固學生數學知識
為避免傳統教學中“填鴨式”教學的消極影響,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新課改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種要求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討的學習方式,即教師提供知識傳授的問題、環境,要求學生自主進行答案的探索,從而獲得知識。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可以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探索答案。
例如,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多位數乘一位數”這一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先給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回顧——加法的進位。多位數的加法中,滿十進位的概念已然固定在學生的知識架構中,我們可以在上課的前五分鐘先讓學生做幾個多位數加法進位的練習,再要求學生進行類似40×3、100×6等僅需要通過乘法表,不需要逐位與單一數字進行相乘的練習,然后給學生進行123×2、132×3這樣無需進位的多位數乘一位數講解,剩下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要學生聯系以上所學,探索32×6、57×2這樣的需要進位得出結果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針對57×2這樣的算式,學生會通過57+57=114的思維得出答案,我們可以據此要求學生進行多位數乘一位數算法的探索。在教師看來,“進位”這一概念非常簡單,然而對于學生來說,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將加法的進位知識遷移至乘法的進位,已經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進步,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反饋,讓學生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知識的好習慣,從而不斷地進行學習,同時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
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樂趣,促進學生不斷學習
興趣是良師,這已是老生常談了,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筆者在此不再進行贅述,只根據筆者自身教育經驗,為小學數學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出相關建議。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持續注意力尚未發展至成人那般可以對一件事物關注很久,這也是為什么諸多家長通過走迷宮、找不同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注意力訓練的原因。當然,校方對課堂時間的安排對學生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也是有所考慮的。不過在這里筆者想要談的是,既然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聚焦于同一事物,教師可以根據此特點對學生進行教學——不斷為學生呈現新異刺激,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進行學習。
筆者拿一堂課的教學來舉例。在對學生進行鐘表的認識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表盤上數字的意義,了解時間的概念。那么,我們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先對學生進行時針、分針、秒針概念的教學,再對學生講解其意義,最后對學生提出讀時間的要求。在前兩部分,新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已然是新異刺激,在最后讀時間的要求過程中,我們可以對學生展示實際的手表、鐘表,要學生報告時間。畫在黑板上的表盤,我們則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要求來畫出時間,比如畫出5時、19時等。對于學生來說,對于鐘表的認識過程,在前兩個部分結束時就已經完成了,再要求學生報告時間并不會使他們產生新鮮感,各種手表、鐘表實物的呈現,一來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二來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內容。筆者這一教學案例并不是教學過程中的最佳案例,卻是最成功的一個,學生在不斷地練習中切實掌握了鐘表這一知識,達到了筆者的教學目的。
筆者希望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要學生在自己興趣的指引下進行數學的學習。另外,筆者極力強調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起主導作用,從而更好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夏方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
[2]姜修惠.小學數學引導教學[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