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桃紅
摘 要:在信息時代,如何運用好豐富的網絡資源,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事半功倍是值得探討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信息時代;網絡資源;數學課堂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中師畢業踏上三尺講臺已是第18個年頭,從起初一支粉筆一堂課到現在的教學現代化資源日益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落后。網絡教學資源集聲、像、圖、文于一體,給學生以最直觀的展示,可以充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數學課堂學習事半功倍。在數學教學中,我結合數學學科和小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資源輔助教學的優勢,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使數學課堂更精彩。
一、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強調的事情,只有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才會變得輕松和簡單。新課標也強調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死板、無生氣,學生只是知識的“接收容器”,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探究、思考,興趣更無從談起。而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網絡資源,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在學完課堂知識以后,更想去探索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創設一系列的情境吸引學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在課堂的開始,以優美的音樂為背景,一幅幅由圓形圖案構成的美麗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在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刺激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圓形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從日常用品到建筑材料,從圓珠筆頭到星宿天體,讓學生體會到圓的存在是多么重要。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對圓的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帶著渴望的心情進入課堂學習中,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
二、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認知過程,促進知識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的需要,使靜態的知識變得動態化,將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掌握,還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我運用軟件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理解題目中數量間的關系。我輕點鼠標,屏幕上出現了一條鐵軌,一輛火車從左往右行駛,一會兒,另一輛火車從右往左駛過來,兩列火車在逼真的火車運行時發出的聲音中相對開出,直到相遇。這時,屏幕上出示了一道應用題:“甲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駛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90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我再輕點鼠標,屏幕上出示了線段圖,在線段圖上分別標出了每小時火車所行的路程。這樣難點在火車形象運行的動態演示和直觀的線段圖中得到解決,它比老師的任何解釋都具有說服力,也增強了感觀上的刺激。演示一結束,學生很快就列出正確的算式并解答。因此,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清楚地掌握概念,獲得正確的結論,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促進知識的形成。
三、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課堂訓練,提高練習效率
傳統的練習多以習題為主,尤其是數學課程。但是如果利用網絡資源,則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是游戲練習,可以是繪圖練習,也可以通過選擇、拼圖、填充等多種方式進行練習,還可以采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方式進行訓練,學生不會感到厭煩。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練習,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生的疲勞感,使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快速的信息反饋再次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了拓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發揮,學生都能學得更好,練得更好。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寫法練習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畫面上開來一輛小貨車,貨車的后部裝滿了一個個木箱子,每個數都有相對應的讀法和寫法,讀寫法分別裝在兩個箱子里,這些箱子隨機擺放,用鼠標點擊同一個數的讀寫法即為配對成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就順利進入下一關,結束后顯示總得分。學生興趣盎然,都很積極地投入練習中,輕松愉快地完成練習任務,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效果非常好。
總之,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在不斷地學習中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學習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英.網絡資源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才智,2009(54).
[2]谷洪秀.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