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琴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開口朗讀對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意義,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需要進行方法的探究和創新,從而提高學生朗讀的高效性。就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
語文語感在提高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的基本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朗讀能力也是跟隨著語感能力的提升而提高,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和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關鍵。
一、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朗讀的時間太少
一節課的時常是40分鐘,給到學生的朗讀時間不足5分鐘,因此,學生的朗讀效率非常差,在短時間內提高不了朗讀水平。甚至一篇課文還沒有朗讀完,就因為課堂時間不夠而開始下一個內容的學習,造成朗讀沒有任何效率,反而成為耽誤課堂的一種“無用功”。
(二)朗讀的目的性不強
朗讀的目的性不強是現階段語文朗讀的主要問題,學生一起朗讀課文會出現偷懶的現象,一些學生因為集體朗讀不張嘴不出聲,或有些學生漫無目的地進行朗讀,造成朗讀教學事倍功半,致使很多學生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過程中也延續了這種心不在焉的態度,不利于語文課程的進展。
(三)朗讀的面太窄
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會讀,為了會讀這個教學目的,教師會針對性地圍繞著五六個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進行朗讀,給同學一個好的示范,但是大部分學生則扮演“聽眾”的角色,沒有從實際提高整體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學效率較低。
(四)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缺乏系統的指導,對于單個學生朗讀指導單一化,不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師在分析學生朗讀的時候,多半會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或“把情感和語氣大聲讀出來。”等等,這樣的指導方式單一化,不痛不癢無法解決實際朗讀問題。
(五)朗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
朗讀不能只求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在的實效性,學生在朗讀時注重音量大小,卻沒有讀出感情;而且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因為各種問題會在朗讀到一半的時候讓學生停下,只在乎形式化,沒有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義。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
保證充足的讀書時間是低年級朗讀課程的關鍵,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拿出充足的時間,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讀,讀字要清楚,讀出感情,讀出味道等。將繁瑣的課堂教學精簡化,把不必要的講課環節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自我朗讀,將學習實踐精簡化、重點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二)擴大朗讀訓練面
擴大學生的朗讀面非常有必要,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給學生延伸到有趣味的朗讀面,用好玩的讀物或伴隨著音樂節奏進行朗讀,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并且符合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趣味朗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并且通過小型的朗讀比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含義,因此,朗讀的前提是理解,朗讀的目的也是理解,朗讀與理解應該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鳥的天堂》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是:“這是一棵大樹。”學生往往將語氣的重點放不準確,會將重點放在“這”“大樹”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這不是兩棵大樹,不是三棵大樹,而是“一棵”大樹,所以重點在“一棵”上,從而朗讀理解文中的重點和文章的含義。
(四)精選連點,錘錘有聲
將文章讀出感情并不容易,教師需要在學生朗讀的技巧上做指導。比如,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注重文章朗讀時候的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每次的訓練內容需要精選出一系列相關的,每次重點訓練一種方式,錘錘敲打都有聲。《桂林山水》中的“啊”字讀法不同,可以通過“啊”字進行語氣和方法的練習,可以驚嘆,也可隨著氣流輕輕帶出,展現不同的用法,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非常多樣化,比如“范讀”“齊讀”“個人朗讀”等,范讀的效果只是為了引路,教師給學生做示范,啟發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進行模仿,每個學生都應該具有個性的特色;而齊讀是最具有震撼性的,但是容易出現渾水摸魚、濫竽充數等現象,不利于整體的朗讀能力提升;而個人朗讀可以提高個人的朗讀能力,但是在個人朗讀的時候會因為其他人的朗讀聲音而走神,造成自身朗讀效率低的問題。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不強是因為現在的語文教學給予學生的朗讀時間較少、朗讀目的性不強、朗讀的面太窄、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過于單一,只做表面的朗讀形式,不求實效性等。只有保證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擴大朗讀訓練面,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選擇重要的練習讀物,多元化地進行小學生的朗讀訓練,達到提高學生朗讀的效果。
參考文獻:
葛東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