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建模思想;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62—0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數學理論、方法的不斷擴充,數學已經成為當代高科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思想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也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技術。因此,用建模思想指導小學數學教學顯得愈發重要。然而,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認識不到位、教學目標定位缺失、實踐避重就輕、評價習慣于走“老路”,使得建模思想的滲透效果不是很理想。下面,筆者談一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建模思想的滲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認識不夠?,F在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將重點僅落在“知識與技能”這一目標上,只是為教知識而進行教學,學生缺乏探究發現數學規律、尋求數學方法的體驗。盡管也有一些“過程”的設計,但這一“過程”更多的是學科內部純粹知識之間的演繹過程,缺少對學生數學建模意識的培養。
2.用模意識差。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方面,更多的是為聯系而聯系,缺少對多樣化的共性分析、提煉及優化,不能形成具有穩定性的一般模型。探究、合作拘泥于形式,缺少必要的引領和指導,很少將這些學習方式與建模聯系起來,沒有“建模”和“用模”的痕跡。
3.評價方式單一。目前的小學教育中,評價多以解題為主,優劣取決于得分,對于學生建模意識、建模能力的檢測顯得蒼白無力。顯然,這樣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對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行為存在嚴重的錯誤導向,導致教師忽略對學生進行建模能力的培養。
二、滲透建模思想的策略
1.精選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建模的興趣。數學模型都是具有現實的生活背景的,這是構建模型的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如,構建“平均數”模型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4名男生一組,5名女生一組,進行套圈游戲比賽,哪個組的套圈水平高一些?學生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法,如比較每組的總分、比較每組中的最好成績等,但都遭到否決。這時“平均數”的策略應需而生,于是構建“平均數”的模型成為了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揭示了模型存在的背景、適用環境、條件等。
2. 關注模型本質。建模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游離于數學學習之外的獨立活動,而是與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因此,教學中既要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更要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模型的本質,把生活數學提升到學科數學的層面,幫助學生完成數學模型的建構。如,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常見的設計都是由“半塊蛋糕如何表示”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鼓勵學生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事物的“一半”。這樣的設計,看起來水到渠成,其實是混淆了概念。生活中,學生往往對“一半”和“半個”兩個詞含混不清,教學中也將“一塊的一半”和“半塊”這兩個概念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這是導致分數建模不清的癥結所在。顯然,“一塊的 ”和“ 塊”本質上是不同的,前者中的“塊”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是一個數,而后者中的“塊”則是一個量,表示某一物體的大小。只有當單位“1”是一個物體時,二者恰好表示同樣大小的部分,而當單位“1”是一個整體時,二者就相差甚遠了。如何有效解決數和量的區別與聯系的問題,是學生建構分數模型的本質所在。因為它既是一個最簡單的分數,也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分數。通過對它的深入研究,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過程,促使學生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建立起準確的分數概念,為學習其他分數奠定堅實的基礎。
3.提升應用價值。滲透建模思想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應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學中,不僅在學習新知時需要建模,在整理復習和實際運用中,也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回顧建模的過程與方法,反思自己的思維活動,及時進行概括與提煉,形成內在的數學學習方法,并拓展運用于不同學科的學習中,提升建模思想的應用價值。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