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祥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學問題;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9—0102—01
所謂的數學生活化,就是從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適宜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盡可能把生活中的數學上升為理論,再用理論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使得數學教學生活化呢?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同時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進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和發現數學的熱情。
例如,教學“我們一起去游園”一課時,筆者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明天我們將組織全班學生到公園去游玩,你們想一想會遇到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如門票、租車等問題。隨機教師出示租車圖片,讓學生找出有關信息:全班48人,大車160元,可乘座18人;小車每輛120元,可乘座12人,問怎樣租車最便宜。學生隨機展開討論,列舉了好幾種租車的方案,筆者引導學生從中找出符合題意的最佳方案。這樣的設計,學生從具體的生活背景材料中發現并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了豐富的實際生活內容,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使其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問題。提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顯著特點,是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及時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提出數學問題。
例如,學習了“倍數和因數”一課時,教師提出:“51這個數字都代表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答出了如51是(整數、自然數、單數、奇數、質數、能被3整除)等答案。實踐證明,只有提出問題,讓學生明了產生問題的情境,才能引起學生思考。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并及時進行表揚。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思維訓練生活化
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85-98=185-100+2”,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2難以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媽媽帶了18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8元的補品,準備給奶奶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8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應加上2元)。所以,多減去的2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生活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同時要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