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偉
關鍵詞:事業單位監管 實踐 思考
近年來,昌邑市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主動轉換工作思路,強化事業單位監督管理手段,不斷規范事業單位運行,推動全市事業單位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
一、基本做法
(一)規范程序設置,扎實開展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工作。一是擴大考評范圍。2011年開始,連續6年開展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工作,考評范圍由6家單位擴大到294家,實現了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全覆蓋。二是完善考評程序??荚u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規范考評程序設計,逐步形成了平時考評、實地考評、領導點評、主管部門評價、滿意度測評為一體的考評體系。三是健全聯動機制。每年從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審計局等事考委成員單位抽調20人組成5個考評組聯合開展考評,對事業單位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評價。截至2016年底,共評定產生A級單位178家,其中87家被確定為“績效考評先進單位”,其負責人被直接確定為“優秀”等次,評定產生4家C級單位,對其壓減公用經費14.312萬元。通過開展考評工作,對“績效考評先進單位”及其負責人進行通報表彰,極大激勵了事業單位負責人的創先爭優意識,激發了事業單位的活力,有效提升了事業單位的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
(二)創新運行模式,積極推動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一是合理選取試點單位。率先在教育、衛生、文化系統確定三家有代表性的單位作為試點單位,分別是市育秀學校、市人民醫院和市圖書館。二是嚴格按要求推進試點工作。及時指導試點單位制定單位章程,組建理事會,完善相關制度,每年定期召開兩次理事會會議。同時,設立監事會,負責監督單位財務、理事以及管理層人員履行職責等情況。截至目前,為三家試點單位研究解決單位基礎設施建設、人員不足等問題30余件,惠及職工560余人,得到了試點單位和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三是健全理事會機構設置。專門設立理事會秘書處,作為理事會的常設機構,抽調專人負責處理理事會日常事務,有序推進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各項工作。2016年7月,市育秀學校作為兩處教育類典型代表之一參加省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并做典型發言。
(三)強化信用約束,扎實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事業單位監管機構與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聯評作用,連續四年在事業單位法人中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先后召開聯席會議10余次,對事業單位信用情況進行研究討論,充分調動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參與事業單位聯合監管的積極性。截至目前,評出誠信明星單位90余家予以通報表彰,并在報紙、電臺等媒體廣泛宣傳,營造守信的良好氛圍。2015年,本市信用等級評定相關經驗做法被濰坊市編辦以編者按形式予以推介。
(四)創新工作思路,不斷豐富事業單位監管舉措。近年來,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剖析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加強事業單位事中事后監管政策文件,不斷探索,創新思路,積極開展事業單位監督檢查工作。一是聯合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多次開展印章使用管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使用、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等專項檢查,發現問題160余個,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并回收印章41個,加強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單位印章管理,規范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行為。二是認真貫徹落實事業單位“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要求。及時組建執法隊伍,建立“一單兩庫一細則”,采取雙隨機抽查方式,開展實地核查工作,對存在問題的兩家事業單位下達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完成整改工作。三是開展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試點工作。在全市6家事業單位進行試點,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編制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對事業單位職責進行重新界定,厘清事業單位與舉辦單位的職能界限。
(五)突出規范操作,做好事業單位登記工作。編制事業單位“受理-審查-核準-復核-辦證-公告”登記流程,規范審核程序,嚴格按規定、按時限辦結登記管理工作。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實現事業單位登記“全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通過定期舉辦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培訓班、建立溝通指導網絡平臺等方式,不斷提高事業單位登記意識,規范事業單位年度報告制度,加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截至目前,本市事業單位登記率已由2015年的60%提升到80%以上。
二、存在的問題
(一)配套政策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效不明顯。一是在現行運行模式下,不出臺人、財、物方面的配套政策,試點單位仍然依附于舉辦單位存在,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真正目的還未實現,試點工作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理事會組成人員中政府人員占比較多,隨著法人治理結構的推廣,理事會的人員組成及政府部門人員的比例如何界定等都需要綜合考慮。
(二)工作要求不明確,誠信考核發揮效力有限。上級雖然明確開展信用等級評定、異常信息管理等工作,但是,目前階段信用評定結果僅是以編辦文件進行通報,發揮效力有限。同時,對事業單位信用等級如何運用、運用到哪些領域還未提出明確要求。異常信息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納入異常信息名錄后,對聯席會議單位如何運用這些結果、對事業單位會產生哪些實質性的負面影響等未進行明確,對事業單位產生的震懾力度還不夠大。
(三)制約機制不完善,單位重視程度不夠。部分事業單位對登記監管工作不夠重視,如部分已經成立的事業單位遲遲不辦理設立登記,雖然省政府27號文件等明確指出對此類事業單位可以撤銷建制、取消編制,但實際上卻很難操作,因為大部分事業單位都承擔著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職能,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撤銷建制、取消編制此類的舉措可操作性較差。
(四)部分單位不獨立,容易造成監管缺位。部分小單位人員、財務均不獨立,按照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相關政策,它們不符合登記條件,無法進行法人登記。這些單位一般依附于主管部門,僅作為主管部門的內設科室來使用,承擔主管部門的部分職能,事業單位監管機構對其監管存在難度。
(五)工作要求不到位,相關工作開展不規范。對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編制工作,上級不進行統一要求、統一部署,縣級事業單位監管機構對業務清單的編制格式、業務事項表述、行文要求等都不明確,導致試點工作只是為了試點而進行試點,未起到實質性作用。
三、意見建議
(一)出臺配套政策,推動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建議上級及時研究制定與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相配套的人、財、物方面相關的政策,從根源上打破現有事業單位與舉辦單位的關系,真正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賦予事業單位更多的自主權,推動試點工作深入開展;繼續優化理事會組建模式,提高理事組成中社會公眾和行業專家的占比,減少政府部門理事,更加突出法人治理結構試點的公益屬性。
(二)明確結果運用,提升信用結果影響力。建議上級及時出臺事業單位信用體系建設相關的政策。對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如何運用、對聯席會議針對列入異常信息名錄事業單位具體如何制約等工作提出具體方針、政策,及時搭建信息公示、信用約束、部門協同平臺,拓寬評定結果運用面,提升信用結果影響效力。同時,加大對誠信單位的表彰力度,將評選出的誠信單位納入黨委政府表彰,提升誠信影響力。
(三)注重監管實效,不斷完善監管舉措。建議上級修訂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相關文件,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違反政策的處罰辦法,增強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事業單位監管機構要進一步打破傳統思維,在開展事業單位印章、證書使用等專項檢查的基礎上,深入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及時借鑒企業監管模式,推進調賬監管、現場督辦、聯席會議成員聯合監管等多種模式的監管,發現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規范事業單位行為,提高事業單位的認識。
(四)規范單位設置,促進單位規范運行。機構編制部門要嚴把事業單位成立關口,對單位財務不獨立、運行不獨立的事業單位要少設或不設。要建立登記管理與機構管理聯動機制,對不按規定進行登記的,要凍結機構編制事項調整和用編進人請求,從而有效促進法人登記工作的正常開展。對已經存在但不獨立的事業單位,上級部門要進一步出臺此類事業單位的登記政策,解決此類事業單位存在的監管缺位問題。
(五)統一設置要求,規范工作開展。對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試點工作,建議上級部門出臺統一的規定要求,并組織相關培訓,確保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上下對應、格式一致,提高事業單位業務范圍的規范程度,保證試點的成效,以利于后期的擴面推廣乃至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