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煊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一中學道外校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 要:《中國詩詞大會》無疑是當下綜藝熱形勢下的一股清流,讓人感受到詩詞清幽高雅的意境。學習并背誦詩詞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必修課,因為詩詞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淀。觀看《中國詩詞大會》能帶給人深深的思考,令人感觸頗深。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文化;人文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32-01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詩文更是浩如煙海。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生機盎然,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開闊豁達,更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潔傲岸。中國的詩詞是中國的魂,是華夏五千年來文化精髓的凝練,是中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自斟自酌時的浪漫,是剛正不阿的錚錚鐵骨。我愛中國,愛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愛中國意境悠遠的詩詞。
這個節目最吸引我的是節目主持人——董卿。她得體的衣著、精巧的妝容,在詩詞大會舞臺上是那樣端莊美麗,我知道這不僅僅是舞臺和妝容的效果,更多的是董卿滿腹的詩書散發出來的魅力。當臺上有人說出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時,董卿對答“月如無恨月長圓”,這般巧妙的應答博得觀眾拍手稱贊。當董卿被詩詞大會舞臺上的一對父女感動時,送上了葉賽寧的《我記得》,“當時的我是何等的溫柔,我把花瓣灑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我被這首詩字里行間的美好打動,更被董卿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打動。酈波老師對董卿稱贊道: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我覺得“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是對董卿最好的詮釋。她在詩書的滋潤下,積累了無窮的智慧,端莊優雅,淡定從容,讓人倍感舒服與溫暖。我要向董卿學習,多讀書、多積累詩詞,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滋養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所到之處充滿馨香。
評委團體同樣是節目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康震老師的幽默、王立群老師和蒙曼老師的文采飛揚,都使我陶醉其中。評委老師以獨特的視角透徹地解析詩句,經他們解析的詩句有了深一層含義,這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從前在理解詩詞時很少考慮詩詞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在對詩詞解析時也較少考慮作者所處的年代。聽評委老師解析詩詞,我懂得了對詩詞的解析不能只停留在膚淺的認識上,而要根據作者所處年代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情感,參照政治時局來理解詩句的主題。在學習詩詞時,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理解,不僅要結合時代背景,還要通過作者的其他詩詞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境遇。
百人團答題、飛花令、搶答環節的設置,使這個節目更加引人入勝。百人團答題是所出題目中的基礎部分,也是我跟答命中率最高的。在百人團答題時,我可以根據百人團答對的百分比衡量自己對詩詞的掌握情況。飛花令是整個詩詞大會我最喜歡的部分,看著對戰雙方對詩詞脫口而出,別提我心里有多激動了。我驚嘆于他們如此之多的詩詞儲備量,我甚至覺得他們的記憶匣子里有一個詩詞庫,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立即彈出相關的詩詞。我默默地下定決心,努力學習詩詞,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對詩詞脫口而出。在搶答環節中,有根據圖畫猜詩句的環節,這不僅考驗一個選手的詩詞積累量,更考驗一個選手的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看到這里,我想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通過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活動來鍛煉自己,讓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大起來。有了強大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必須有較大詩詞儲備量才會像選手們一樣,對詩詞脫口而出。我知道這和選手們對詩詞的日積月累是分不開的,這是他們憑著對詩詞的滿腔熱忱經歲月沉淀后的真功夫。我要向他們學習,多背誦古詩詞,加大自己的詩詞儲備量,傳承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中也不乏勵志、感人的故事,家住攀枝花米易縣的彭超,六歲時被變壓器燒壞了胳膊,從此便失去了雙臂。在父母的幫助下,彭超學會了用腳寫字,付出超過常人的努力用心讀書,在高考中取得了603分的好成績。看到這里我被震驚了,感動了,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睛。我感動于一個少年將命運的無情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堅毅,羞愧于自己條件優越卻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彭超在詩詞大會中表現突出,成為首期節目擂主。董卿稱贊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彭超說取得首期節目擂主的成績是因為他幸運,考的題目他幾乎都看過。我要說,生活從來不會主動饋贈給誰幸運,幸運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所有的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幸運的形式走進我們的生活,努力了才會得到生活饋贈的禮物。彭超最喜歡的一句詩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要以彭超為榜樣,努力奮斗、樂觀生活,因為我始終相信:越努力,越幸運。
我要在學習詩詞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國的文化,愿中國的文化影響未來的世界。
參考文獻:
[1]賈月,武煜.原創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多元創新思考[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8).
[2]張利英.中國詩詞大會: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9).
[3]李玲,饒麗冬.誰動了我們的詩意·中國詩詞大會火爆刷屏,引發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寧夏畫報,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