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關鍵詞】 提問式教學;精批作文;寫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1—0095—01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每位語文教師都覺得棘手的問題。學生已經明確了寫人、記事、寫景等要領,一些策略與方法也爛熟于心,并確定了“寫什么”的主題后,筆下的作文仍然無趣、空洞、乏味,條理不清,詞不達意,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呢?
面對學生作文,提問可以引領學生獲得新的思維方法,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一個又一個問題,啟發學生展開具體細節,層層深入,不斷思考、修改和完善,讓學生發現作文像回答問題一樣,是讓讀者明白易懂而已。這樣從寫不好到寫好的過程使學生領悟由易到難的方法,消除心理障礙。長期訓練,學生也會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不斷積累的好習慣。因此,根據學生所需解決困難,就是把問題落到實處。
一、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一篇文章的寫作,是從思維到表達的過程。正如語文教學的老前輩葉圣陶所說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必須“想清楚然后寫”。在教學中要以問題為引導思路,如:為什么要寫?可以選哪些材料? 最能體現中心的是哪些內容?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按什么順序寫?安排怎樣的結構?……這樣根據選材具體提問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自由聯想,要啟發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寫自己所想的,也正是使學生產生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聽取建議后在知識積累生活的基礎上,學生就可以產生一個作文的雛形,接著擬定提綱,初步完成作文初稿。
二、組內提問充實內容
指明一個同學朗讀習作,其他組員認真傾聽并評閱,做得好的及時鼓勵表揚,有疑問及時提出問題,作者及時記錄,大家討論、點撥、引導、指正,確定修改方案,進行修改。
例如:低年級作文《一件高興的事》,一位孩子的作文主要寫了:××時候,得獎了,媽媽很高興,自己也很高興。組員可以提問:(1)我為什么得獎?我什么時候在哪兒告訴媽媽我得獎了?(2)我怎么對媽媽說的?(3)我的神態語氣如何?(4)媽媽高興的表現(語言、神態、動作)怎樣?(5)我的感受如何?
被提問者根據問題展開敘述,可以喚醒記憶,把當時的環境、氣氛,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等,詳細、具體地寫出來。這樣的作文才會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提問者,會自覺地拿別人的作文跟自己的作文對照,發現別人的問題,也會明白自己的不足,在比較中找出各自的優缺點,有利于取長補短,互相借鑒,互相提高。
三、教師提問式精批作文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對于不同作文,教師具體提出問題,抓住矛盾,緊扣作文重點,著眼于作文中心,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學生聽起來“入耳”,看起來“入門”,自己學會自改作文容易“上路”。這樣有利于克服教者代勞,無效勞動偏多的弊端,對提高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大有裨益。
如:有的學生在寫《我的家鄉在變化》一文時,只知道寫麥田、小河、新樓房,選材有局限性,不懂得如何深化主題,沒有明確的中心,可這樣啟發:“科技方面有哪些新氣象?”“家鄉的人們在生活方面有哪些變化?”“街道、交通、醫療等有什么好現象?”“家鄉以前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使學生明白:寫這類題目,要注意反映社會在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富民新政策給家鄉帶來了許多好處。還有的學生寫完家鄉的變化后,沒有寫自己感想就草草結尾了。對內容欠具體、重點不突出或結構不完整的,可這樣點撥:“家鄉為什么這么美?” “你的感想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家鄉的未來?”教師對一些細節也要不厭其煩地提問,讓學生明白一篇好作文要有中心,要真實感人。學生自改作文,逐漸鍛煉提高 ,就會潛移默化地掌握寫作方法。俗話說,“三分文,七分改。”讓學生 反復閱讀,反復推敲,不斷修改,如此舉一反三,作文就會進步。
因此,同學互相提問,教師提問,學生也可質疑自己的作文,有疑探疑才能長知識、悟技巧。提問式作文有利于提高學生探尋作文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因材施教;讓學生明確作文的缺點與不足;學習作文有章可循。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多鼓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