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潔
摘 要: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在幼兒語言領域教學中,遵循幼兒的身心規律,講究語言提問策略,激發幼兒興趣,提高幼兒的主動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提問;策略研究;提高能力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時最多,也是最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因此提問是教學的核心。提問就是“教學的生命”。因此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幼兒對活動的興趣。然而當前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和問題的設計都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與做法。
一、語言教學中提問現狀,分析及原因
1.提問過于簡單,缺少啟發性
教師的理論水平不高,在提問要求的思維水平不高有大量無效或低效的提問,需要幼兒應用、分析的中水平的問題很少,不用幼兒思考的、直接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比較多,不用幼兒思考的問題占了絕大部分,很少提出能夠發展幼兒的思維的特點的問題,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不同難度的提問對幼兒思維的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尤其是綜合性和評價性問題對幼兒的思維具有挑戰性,它們要求幼兒能根據一定的標準判斷分析后進行選擇,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有效的促進幼兒對某一知識的整體性理解。
2.提問不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深淺不適度
由于教師對課本的不熟悉和教師不了解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因此在提問的時候不注意問題的難度。提問一般指向傳遞知識和技能、關注幼兒情感態度、維持紀律等目的。很多時候教師的提問就只注重在傳遞知識和技能上面,沒有關注幼兒的情感發展,不注重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教師在提問題的時候不注意在比較難的問題前先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幼兒先回憶故事的內容,沒有做到從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得一些幼兒不能既是發展他們的情感態度,從而使課堂一團糟,進而教師就注重維持課堂的秩序,減少對幼兒情感的發展。
3.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公平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會請在老師認為比較“活潑的”小朋友回答問題,這些小朋友和語言發展水平比較好一點回答問題的機會比較多,用“活潑”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教師的提問似乎僅僅是為那么幾個敢于又善于大膽發言的孩子準備的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孩子可能都會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讓每個孩子享受參與回答老師提問的快樂以及與同伴分享自己經驗的樂趣。長久下來,由于回答機會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兒喪失了信心,并產生一種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心理,因此在很多活動中,這些幼兒就是失去了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師的課堂效率。
4.給予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較短,幼兒主動提問較少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為了趕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留給幼兒的思考的時間很短,讓幼兒主動提問的很少。給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這么短暫的原因主要是:一與教師所提問題大部分是低水平的問題有關,這些問題本身不需要幼兒深入思考;二是教師沒有意識或習慣在提出問題后給予幼兒較長時間進行認知加工;三是教師不愿意活動中出現“冷場”或“拖沓”的現象,尤其是在有旁聽者在場的情況下,教師總是急于重復問題或者自己代答。這樣的情況只會造成一種教師催促幼兒回答的緊張氣氛,不利于幼兒主動思考,同時教師也難以發現幼兒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相反,如果教師能耐心等待幼兒作出反應,則有可能捕獲幼兒真實的學習過程,并發現幼兒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提高幼兒語言活動的提問的策略
1.提問應具有啟發性
兒童心理學研究觀察表明,兒童擁有無限的創造潛能。提問在教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中,將“故事中都有誰?小蝌蚪分別都問了哪些動物?他們是怎樣說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改為“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引導幼兒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2.提問應具有想象性
語言教育活動中的提問,應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思維。如果將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改為“會說些什么?可能會怎么做?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幼兒的答案就不會僅僅局限于故事原文,她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聯想到生活中所看到的,大膽想象,從而拓展思維。如學習詩歌《小雨點》時,教師可以問幼兒:“這些小雨點還會落在哪里呢?會最開心,開心的怎么樣呢?”
3.提問要抓住重點
提問要抓住重點。教師要鉆研教材,精于設計問題,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價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優選問點,問在關鍵處。能夠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支架”。提問既要圍繞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的重點,也要啟迪幼兒的思維,為幼兒排除干擾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
4.提問應雙向互動、鼓勵幼兒主動提問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師提問,孩子處于被動的回答狀態。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重點設計一些加強師幼間的互動的提問方式。如在學習故事中的對話環節,我們可以嘗試采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這樣的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于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同時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會提高,教師與幼兒關系變得和諧,很好的達到活動目標。
總之,故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發揮水平,注意提問的啟發性、科學性和面向全體幼兒的原則,講究提問的策略,使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安明云.淺談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策略[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11).
[2]李丹霞.淺談提問技巧在幼兒語言訓練中的作用[J].小作家選刊,2016(29).
[3]吳巧敏.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提問的藝術[J].教育,2016(4):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