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鵬+王倩夢
(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摘 要:文章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法,以哈爾濱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為研究對象,通過自編問卷的形式調查教育科學學院兩個年級共計156名在校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認可程度,以此來了解哈爾濱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師范生需求的適應性,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議,以給師范生培養工作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適應性研究;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02-02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高校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必須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教師職前教育特點的需要,并在兩者中尋找平衡點。而當前國內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多從教師的立場出發進行設計,較少考慮教育對象的需求,人才培養的相關科研工作也多從教育者層面開展,因而在課程實際運行中缺乏適應性,影響了實施效果。因此,在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中,應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專業知識角度進行探討,并能伴隨學生需求的變動進行符合實際的調整,以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小學教師的崗位要求和教師培養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開展研究。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哈爾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專業2012級和2013級在讀學生。自編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被試對“哈爾濱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滿意度為調查內容,由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根據對課程學習后的實用性感受度在五級量表中做出選擇,以反映其對某一門課程的認可程度。問卷的第二部分是開放性問題,主要是要了解一下除了上述所列舉的課程外,學生還期望開設哪些課程,以及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滿意度和職業認可度,以提高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三、研究結果
1. 總體情況
從收集到的數據來看,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呈滿意狀態。在專業學習滿意度的相關問題中,97.4%的被調查者認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習可以幫助自己在未來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有69.9%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期間所學的課程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認為在工作中可以使所學內容得到運用的被調查者達91%。從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角度來看,有39.7%的被調查者表示越來越喜歡教師職業,52.6%的被調查者認為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對小學教師職業的認識有積極變化,對小學教育專業辦學滿意度達90.4%,這說明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的職業成長能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課程的配置結構較為合理,能滿足多數學生對專業成長的需求。
2. 各知識板塊間的比較分析
從學科性質角度,教師對教育類知識和學科類知識兩大類型進行了調查。教育類知識內容的調查中,被調查者對“教育概論”“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生認知與學習”等通識教育課程的實用性反饋較好,實用性評價都在70%以上。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教育類知識的學習可獲得教育教學的一般理論和實踐原則,逐漸形成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學習如何去進行教育教學科研與實驗,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方法,培養一定的科研素養。心理學課程使受教育者能懂得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小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和積極健康情感的培養,幫助其習得良好行為習慣、生活技能和學習能力,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成為優秀的教師奠定理論基礎。
學科類課程的調查中,“漢字規范書寫”“教師口語”等為代表的教師技能訓練課程的開設認可度很高,均在65%以上。被調查者認為傳統意義上師范教育的“三字一話”在小學教學活動中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體現著教師的專業基礎素質。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開設得到了被調查者的廣泛認可,但開放性問題的反饋結果顯示存在課程難度較大的問題,并且教學應用的軟件多數小學多媒體設備并不支持,學習后應用轉化率難以保證。
3. 最高分與最低分課程比較分析
在對研究結果的數據分析中,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課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探討學生對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學科類課程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小學英語教學技能訓練”三門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實用性評價均高達90%,被試普遍認為通過課堂上高度仿真的模擬教學聯系,有利于習得教學方法,在實習和工作中可以很快進入角色,完成教學任務。被調查者還認為可以通過系統的教法訓練,完整經歷備課→授課→評課的過程,有利于形成基本學科素養和基本教師素質。同時,教師發現被調查者對人文社科基礎知識課程的認可度很低,以“人類與自然”和“人類與社會”兩門課程為例,在這兩門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中,認為其“很不實用”的被調查者分別達5.1%和4.5%,而認為其“很實用”的被調查者僅占9.6%,這在整體的研究中屬于比較極端的情況。另外,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藝體類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也較低,均不及50%。
四、結論和建議
1. 結論
一是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研究發現,被調查者對各板塊知識的實用性評價都比較高,很少出現學生對某門課程評價“不實用”或“很不實用”,這說明“哈爾濱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評價較高,整體適應性較好,能滿足多數情況下學生學習的需要。二是被調查者反饋教育類課程缺少實踐實例的支撐。學習內容多為教育學界經典的理論知識,由于本科階段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有若干課程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并不明顯,因此學習中應試成分較大,效果不理想;而實踐與創新教育中,學年論文的體系設置不完善,學生得到教師系統指導的機會少,往往難以有效落實,教育研究能力薄弱。三是從被調查者關于教育類課程和學科類課程滿意度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對學科類課程的需求度較高,訪談結果顯示這是受教育者在參加教育見習后的體驗感知,他們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師范技能訓練在現今小學教育工作中仍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體現了一名教師的專業水準。
2. 建議
一是在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課程應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要精選對師范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課程內容,避免課程向單一門類或學科縱深發展。同時,教師要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在教育類課程與學科類課程間取得平衡。二是在教育類課程的設計中,應加強“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念導向,完善學年論文制度,使學生在本科階段能夠嘗試進行教育科研的初步實踐。同時,要對人文社科知識、藝體類教育課程進行改革,以分學期安排課時,改變授課內容(如將美術素描的學習內容改為簡筆畫的學習),增開手工制作等門檻低、效果好的課程,降低教學內容難度,使其能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素質。三是在學科類課程的設計中,應繼續堅持對學生“三筆字”、普通話、課件制作、教學設計等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將書寫練習中“小先生”制度推廣到其他技能的教學設計中,發揮優秀學生的幫、傳、帶作用。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實踐內容,如增設電子白板的使用訓練等,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四是增設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組織學生教育專業技能研習社團、開展學生師范技能比賽、學生專業技能展示等,可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對專業的認同,從而獲得不斷提高自己的動力,使人才培養方案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培養卓越小學教師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云鵬,解書,趙冬臣,李業平.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4).
[2]徐祖勝,于艷杰.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整合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02).
[3]趙冬臣,馬云鵬,解書.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分析[J].當代教師教育,2010(02).
[4]高有才.全科型培養視角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