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岢欣+李希民
(1.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70;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州450045)
摘 要: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整體戰略布局中最為核心的要素之一,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波詭云譎、瞬息萬變,帶給中國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中國而言,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必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機和價值秩序混亂,這一切都嚴峻地考量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理論和現實都需要我們以更為開闊的思路來研究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路徑,重塑理想信念、堅定政治信仰,以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筑堅強意識堡壘。
關鍵詞:意識形態;信仰危機;價值秩序;路徑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72-02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牢牢把控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高度上審時度勢,對全面從嚴治黨做出了全新的戰略部署,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整體推進書寫了新的篇章。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性和戰略性對黨和國家的發展意義重大。因此,新的發展階段只有夯實社會、經濟、法治等各個領域的意識形態安全根基,抓好意識形態工作,執政黨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才能不斷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從而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發展,真正做到全面從嚴治黨,真正從根本上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筑堅強意識堡壘。
一
國家意識形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歷史背景條件下,一個國家得以生存發展而自發形成的比較完備的思想、價值、觀念體系的統稱[1]。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核心要素,國家意識形態是集政治理論學說和信仰價值兩方面于一身的思想體系。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則是指在保證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及其利益集團不受威脅的前提下,積極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有序發展,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挑戰,使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保持高度認同的一種和諧穩定的社會狀態[2]。
所謂信仰危機,從本質上看就是指在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的背景之下,信仰者深陷困境無從解脫時,原有的信仰理論體系與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不相適應,隨之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開始發生變化,并開始對原有的信仰體系心存疑惑、搖擺不定,直至全面放棄或難以重塑信仰體系的一種精神狀態[3]。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重組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新秩序,擴充了世界各國在全球領域的發展空間,而這一大變革所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可小覷。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這一時期我國的國家意識形態正在經歷著調整和創新的“驚險一跳”,政治信仰與價值嬗變之間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沖突。一方面,在意識形態的無聲較量之中,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某些環節上的不成熟、不完善被無限放大,相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的繁榮進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貌似難以自圓其說,這些都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勢沖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也日益突顯;另一方面,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國際輿論之風,獨霸意識形態制高點,肆意顛覆我國民眾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與此同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盛極一時,歷史虛無主義也開始沉渣泛起,人們開始無限制地追求物質財富,精神世界受到物欲的誘惑極度扭曲,使得道德情感和價值追求都沾染上了商品的氣息,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生活缺乏價值目標引領,整個社會有機系統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價值體系嚴重動搖。在新形勢下,如何化解信仰危機、重建價值秩序、沖破思想藩籬,為未來發展開辟新的價值支點成了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雖較量無聲,卻更驚心動魄。在經濟開放發展、思想文化激烈交鋒的背景之下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聚焦于信仰動搖和價值失序所導致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上。中國正經歷著空前的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這些變化勢必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機和價值秩序的混亂。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越來越趨于物化,直接導致了價值觀的錯位,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得到良好的認同和踐行,舊的價值觀念又受到了強烈的震蕩,優良的社會傳統隨之被湮滅,這一切都嚴峻地考量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這種信仰危機和價值秩序混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世界信息交流的不斷擴大,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交流越來越頻繁,形成了多元互通的局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思潮、經濟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等往往不動聲色地就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形成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各類思想文化、社會思潮風云迭起,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非意識形態化、“普世價值論”、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輪番上陣,不斷侵擾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陣地,侵蝕黨員、干部的思想根基,動搖著人民對黨、對國家甚至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這些都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治信仰構成了嚴重威脅,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
第二,當今世界新媒體的發展成了網絡信息化的助推器,對互聯網科技發展產生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對各國國家安全及其社會輿論體系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變革了長期以來人們的互動方式與社會群集模式,基于地域的社群被打破,而基于利益、價值觀、文化等所集結的社群則成了更為普遍的形式,這種全新開放的、去中心化的社會結構不斷混淆著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4]。另一方面,新媒體開啟了大數據時代的篇章,不僅拓寬了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防御體系的緯度,對網絡這一新興意識形態陣地的爭奪也給我們黨變革執政新理念、新方式也帶來不小的挑戰。新媒體作為西方國家互聯網輿論戰場的又一利器,它使得輿論擴散力更加強大,也使得意識形態更具多樣化,通過裂變式、碎片化、“病毒式”的傳播路徑嚴重消解了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意圖搶占意識形態制高點、動搖民心乃至撼動整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
第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直接導致理想信念日趨淡化和消解。全球化進程加劇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融合,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現狀,使我們有些同志感到大惑不解,尤其目睹了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現實,他們開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懷疑,共產主義的信念也隨之發生了動搖[5];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師生中,甚至是作為執政黨的黨員干部內都存在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懷疑,價值取向上注重現實功利、輕視理想信念;更有甚者不信仰馬克思主義,反而對宗教迷信篤信不疑,陷入邪教而不醒;與此同時,在西方普世價值的宣揚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盲目迷信西方的民主,追求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沉迷于西方夢幻中不能自拔,使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
第四,腐敗導致政治信任偏差。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最大的威脅首先就從腐敗開始,腐敗所暴露出來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機和價值失序直接關系國家發展的全局規劃、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也關系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我國而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經濟轉型和社會制度結構變化都給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極度深刻的挑戰。這一階段市場的導向作用被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也加劇了人們對物質的極度膨脹,致使政治領域官僚主義盛行、政治觀念淡薄。當前,腐敗問題仍然十分嚴峻,部分黨員干部利欲熏心,無視黨的紀律和準則,腐化政治環境,丑化黨和政府的形象,阻礙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對國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任,產生認同危機,動搖根本的政治信仰。
三
當前,面對多樣的國際形勢和多變的國內情況,人們的各種觀念也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沖突,信仰危機和價值秩序的混亂也越來越嚴重,意識形態的新形勢、新問題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一個棘手難題。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全局上對意識形態工作做了全面的戰略部署,要求我們以更為開闊的思路來研究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新路徑,重塑理想信念、堅定政治信仰,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能力,以確保國家安定團結、和諧發展,確保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質的飛躍。
(一)筑牢意識形態戰略傳播主動權
步入信息化時代,在洶涌暗戰的意識形態無形戰場上,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戰略傳播能力、掌握話語權將成為意識形態戰斗力的主要體現。意識形態戰略傳播主要是通過各種現代傳播媒介來塑造國家的形象,從而向世界推銷自己。當前,西方國家通過其有利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斷抹黑中國,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調整意識形態的傳播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強國際信息交流,不斷展現我國合作、共贏、開放的國際形象,通過構建良好的大國形象來改善國際輿論導向。同時也要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實力來贏得國際尊重與認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履行大國義務,主動傳播我國的文化、經濟新理念,強化國家意志,建立真正獨立于所謂的“國際化標準”的價值理論束縛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體系,向世界傳播中國最強音。
(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守意識形態前沿陣地
回顧中國百年巨變的艱辛歷程,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到以馬克思為指導并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飛躍,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首要根本。近年來意識形態腐蝕、演變的內隱性不斷加強,在這種深刻、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我們必須堅守意識形態前沿陣地:思想方面要強化馬克思主義主流引領的功能,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勿忘初心;理論方面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探討和研究,不斷開拓創新,從而證明我們方向、道路的正確性;輿情和話語權掌控方面,要主動出擊占領意識形態主陣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發聲,立場堅定,筑牢思想防線。堅守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能力,以更為開闊的視野來審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與現實需要,使其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三)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意義重大,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最大的威脅首先就從腐敗開始,腐敗所暴露出來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機和價值失序直接關系國家發展的全局規劃、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也關系社會的安定團結。堅決懲治腐敗是黨執政能力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標桿。懲治腐敗首先要堅決有力地懲治腐敗蔓延的勢頭,大力推進腐敗預警體系機制的建立,在黨建的各個方面體現“全面從嚴”的深刻要求,健全糾察不正之風工作的長效機制等;其次要加強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強化監督管理,嚴肅紀律,做到科學有效的預防腐敗;最后要全黨、全社會齊抓共管,黨紀國法無縫銜接,將管黨治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只有黨風凈化、腐敗消彌我們黨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才能堅定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信任,才能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產生認同感。
(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滲透也隨之深化,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日益趨向多元化、多樣化,消解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面對國內外嚴峻的形勢和價值多元的局面,應逐步通過制度化的理念設計來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地位,提高價值判別能力;加大文化產業投入,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路徑,營造主流文化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多元文化發展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在多元、多樣精神文化發展中兼容并蓄、尊重差異,營造和諧的社會精神氛圍,保障價值秩序有序發展,從而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
(五)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重塑價值理念
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五千年來,各族兒女相互交流、共同創造、并肩奮戰,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多數所認同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這些都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支柱[6]。經濟全球化沖擊下,我國民族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干預,進而使中華民族的信仰陷入危機、主導價值理念被邊緣化。鑒于此,我們必須加大對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廣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整合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積極發揮大眾傳播的助推作用,把民族精神的內容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精神永葆生命力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邱斌.構建和諧社會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10.
[2]石云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2):33-38.
[3]劉慧,李艷.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現狀與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4.
[4]謝新洲.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J].唯實:現代管理,2015(8):57-58.
[5]商志偉,王榮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談正確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繁榮”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J].理論觀察,1985(2):13-18.
[6]蔡霖,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