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晟堅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摘 要: 以生為本,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堅持可持續發展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核心目標。根據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在新的形勢下,高職教育走“政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贏”模式勢在必行,必須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優化合理設置教學模塊,開展基于學生主體的工學結合,構建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制,加強課程改革教學研究。
關鍵詞: 高職高專 教育教學 教育質量 教學改革
就業乃民生之本,它關系到廣大高校畢業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涉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尤其是對近幾年發展迅猛而就業形勢并不容樂觀的高職高專教育而言,“以就業為導向”將成為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在今后的發展中,高職高專教育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一、“以工學結合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教育的性質
1.高職高專的教育類型與培養目標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類型的,既有對復合實用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對科研開發型、產品設計型人才的需求,應該說本科和高職高專分別承擔著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任務。高職高專,不能僅僅局限于專科層次,它和以學術性和研究性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是共同發展的關系,不應該是誰優誰劣、誰高誰低的關系。高職高專教育是面向行業或行業群,針對社會各種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培養復合實用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類型。“以工學結合為導向”決定了高職高專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同時決定了它在課程設置、教學要求等方面必須有所區別。
2.“以工學結合為導向”帶來的社會屬性
高考成績一般與考生的智力開發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密切相關,每年的高等學校招生實際上是對考生按高等學校的層次和高等教育的類別進行分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高職高專教育的對象仍主要是未達到精英教育錄取標準的考生。可見高職高專教育具有大眾化的社會屬性。企業對職業技術人才需求的門類多、數量大,與高職高專院校的這種大眾化錄取標準是相稱的。
根據企業對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結合當前高職高專教育的生源狀況,我們逐步認識到教育部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應該說高職教育中政行校企的合作模式完全符合社會需求和生源的實際情況,符合高職高專的教育規律及特點。
二、“政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贏”是衡量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
過去在高職高專教育定位中存在種種不良傾向,一些學校在教育中強調學科型傾向,或仍沿用本科型教學模式,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只是根據本科相關專業進行縮減和壓縮,有些學校甚至將學生畢業后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作為評判辦學成功的標準。克服這些不良傾向必須打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教學模式,以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堅持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根據崗位和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質提煉、整合成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新型高職高專教學模式,培養“下得去”、“用得上”、實踐技能強并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辦學質量高低的評判標準是能否培養出社會歡迎的高質量技術型人才。同時,高職高專應結合地方與行業的需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以較高的就業率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三、樹立“政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贏”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育質量的高低、優劣是決定學校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涉及應該樹立怎樣的教學質量觀的問題。顯然,高職高專教育應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就業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延續,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都要全面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具體體現在:專業建設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調查,加快新專業的建設與老專業的改造;制訂教學計劃時,一定要到用人單位了解對人才知識結構、培養規格的要求;課程的改造整合、教學內容的改革一定要緊跟崗位要求的變化,再也不能幾年一貫制;第二課堂應該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目前學校組織的各項技能大賽就體現了這一思想。全體教職工都要參與就業工作,對于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而言,按需進行專業建設,按崗位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提高就業率。
四、全面進行“政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贏”的高職高專教學改革
1.徹底打破傳統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三段論”模式。
傳統的高等教育一般是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順序分階段實施教學的,課程體系和結構追求完整嚴密,提倡“厚基礎”、“寬口徑”,就業以后不求“上手快”,但是“有后勁”。如果高職高專教育沿用三段論的課程設置模式和教學過程,那么培養的必然是本科壓縮型的畢業生,其理論水平與科研開發能力不如本科生,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又不如中專生,事實證明目前這種本科壓縮型的畢業生毫無優勢,就業非常困難。實際上在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絕大多數是普通技術型、應用型人員,這說明社會需求數量較大的必然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困難與高職高專實行本科壓縮型的教學模式有關,人才培養的規格沒有做到“適銷對路”。為了“適銷對路”,主要課程應當盡可能瞄準未來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在當前千軍萬馬辦高職的新形勢下,誰培養的人才“適銷對路”,誰將在人才市場上取得有利地位,辦學就能進入良性循環。
2.理論課不求系統、完整,夠用為度。
高職高專的理論課應當是為培養實踐能力的技能課奠定基礎的,其廣度、深度要視技能教學的實際需要而定,所以高職高專的理論課不應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而是主要解決“是什么”、“怎么用”的問題,這樣的理論課就不會顯得深奧難懂,既易于被絕大多數學生理解和接受,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又符合把理論課教學納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規格范疇的要求。至于少部分有發展潛力及在專業上有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學校可通過第二課堂及公共選修課的形式組織一定的師資力量,以滿足他們學習上的更高愿望,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辦學目標是不矛盾的兩個方面。
3.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動手能力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高職高專教育是針對未來工作崗位的教育,不能沿襲學院式教育,不能與崗位就業脫節。如果高職畢業生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就能上崗,那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必然大為改觀。技術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有以應用為主旨的特征,要突出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絕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試想如果學習電氣自動化的學生學習了《數字電路》、《電工基礎》等理論卻不知道使用各種檢測儀器、儀表,對常見的電路、電子設備不能進行維修、維護;學習商務貿易的學生學習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卻不知道如何詢盤、還盤、保險、索賠、報關、退稅等活動,不熟悉進出口公司日常的事務性工作,那么,這種脫離崗位的教學就完全稱不上是高職高專教育。
五、全面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觀的學習和討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面向全體教職工全面開展關于高職高專教育思想的討論活動,全面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充分認識高職高專教育為就業服務的本質特征,改變各個專業知識結構和主干課程的傳統觀念,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教學研討的規模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學習。
設計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教學計劃的典型,供大家學習、觀摩。所謂典型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名牌專業,并且完全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有較新的時代特色和廣闊的就業前景,在典型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定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是面向企業、面向地區的定單式教育;含有涉及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課程;砍掉了與崗位應用無關的課程,實用型課程做到精講多練;提高實驗、課程設計的課時比例,提供業務模擬演練的場所及條件;突出英語與計算機應用等技能特色;重點課程與特色課程應集中在第一學年;注重第二課堂,注重對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的培養。
總之,就業率的高低,對學校而言,就意味著教育的成敗和生源的擴縮;對于各系、各專業而言,就意味著專業的發展、調整或取消。就業乃民生之本,更是高職高專教育的責任。由此看來,“以就業為導向”,不僅體現了高職高專新的政績觀,而且是求真務實作風在高職領域的具體表現。“以就業為導向”是所有高職高專教育的辦學靈魂與宗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11-6.
[2]王娟.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理念的創新[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3]顏中玉,羅元.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面臨的困境與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
[4]溫從雷,王曉瑜.芬蘭學徒制培訓基本特征和質量[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