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明+關玲敏+王小英+巫有鳳

(福建閩北衛生學校,福建 建陽 354200)
摘 要: 本文對中職學生情感因素、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能力、學生對教師口語教學評價三方面內容進行具體調查與分析,找出當前中職英語口語教學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難和因素,旨在對中職英語教師的口語教學有所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 中職英語 口語教學 現狀調查
一、引言
中職學生大多英語基礎薄,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對影響中職護理英語口語教學因素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目的是了解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方面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并運用交際法在口語課堂上做研究,以求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切實提高英語口語課的教學質量,并希望對中職英語教學有所幫助和啟發。
二、理論基礎:情感過濾器假設
伯特和杜雷德運用“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論述情意因素對外語學習過程的影響[1]。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把情感研究的成果納入五大假說理論中,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理論指出情感過濾控制著學習者接觸到的輸入(input)的量,同時控制著輸入(input)轉化為吸入(intake)的量。過濾產生影響的強弱與學習者的興趣、態度、動機自信或焦慮等狀態有關。焦慮少、動機強及自信的學習者過濾量低,獲得的輸入量就大。反之,缺少興趣、自信、動機,并伴有高度焦慮的學習者過濾量高,得到的輸入量就大大減少。因此,這一理論明確指出情感因素會直接影響外語的習得,它會過濾掉語言輸入從而阻礙語言習得。圖是克拉申設計的情感過濾過程[2]。
三、問卷設計與調查
(一)調查目的
目的是了解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方面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力求通過調查和分析找出相關原因,為今后英語教師改善和提高口語教學水平,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同時希望對中職英語教學有所幫助和啟發。
(二)調查對象
本問卷調查的對象范圍為2016級我校護理專業新生6個班級的學生,進入本所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山區中學,英語成績相對比較薄弱。
(三)調查的內容與結果(百分比為學生對該選項比重)
1.針對學生的情感因素(焦慮、態度、動機)調查
(1)在課堂中我不能正確表達的原因是什么?A.焦慮(38%)B.平時開口較少(20%)C.對話題不熟悉(16%)D.詞匯量少(26%)
(2)課堂中我不想發言的原因是什么?A.不會(26%)B.怕出錯了老師批評(31%)C.對話題不感興趣(19%)D.怕被同學嘲笑(24%)
(3)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A.很好(13%)B.較好(22%)C.一般(35%)D.淡漠(30%)
(4)我在課堂中的發言?A.積極(15%)B.較多(20%)C.不多(39%)D.沒有(26%)
(5)教師向全班提問時,我的表現?A.積極、響亮地回答(10%)B.一般(27%)C.隨聲附和(39%)D.不出聲(24%)
(6)教師個別提問時,我的表現?A.主動回答(26%)B.被動回答(45%)C.希望別人回答(13%)D.沉默(16%)
(7)在小組活動中我發言的情況?A.總是主動發言(18%)B.希望別人推薦我發言(32%)C.不發言都無所謂(33%)D.不想發言(17%)
(8)老師在安排小組活動時,我和同伴積極合作嗎?A.不積極11%)B.一般化(52%)C.積極(31%)D.很積極(10%)
(9)我希望學校開設英語口語課嗎?A.希望(21%)B.不希望(31%)C.無所謂(48%)
(10)我對積極參與口語活動的看法?A.對提高英語水平和培養語感有好處(19%)B.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46%)C.對提高英語水平沒多大用處(21%)D.說與不說一樣(14%)
(11)我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什么?A.將來工作的需要(9%)B.學校要求51%)C.不清楚(40%)
(12)我英語口語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還是老師的傳授?A.自己的努力(18%)B.老師的傳授(38%)C.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傳授(23%)D.其他(21%)
(13)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朗讀英語?(如果不朗讀,請寫出原因)。A.1小時左右B.半小時左右(10%)C.20分鐘左右(50%)D.10分鐘左右(40%)
2.針對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能力調查
(1)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我最擅長哪一項?A.聽(8%)B.說(15%)C.讀(51%)D.寫(26%)
(2)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我認為哪個最重要?A.聽(14%)B.說(12%)C.讀(31%)D.寫(43%)
(3)在口語課上,我和教師用英語交流的情況怎樣?A.不敢開口(58%)B.很困難(24%)C.還可以(13%)D.很好(5%)
(4)我發言時的言語表達如何?A.流利且正確有一定提高(3%)B.表達不太流利(17%)C.常借助母語(44%)D.別人常聽不懂(36%)
(5)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掌握情況A.好(5%)B.一般(21%)C.比較差(60%)D.差(14%)
(6)你覺得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對學習英語口語的影響如何?A.很重要(37%)B.重要(32%)C.一般(22%)D.不重要(9%)
3.針對學生對教師口語教學評價調查
(1)我對教師口語教學方法的評價如何?A.靈活有新意(7%)B.偶有創新(20%)C.無新意(45%)D.沒感覺(28%)
(2)教師授課方式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效果如何?A.非常有效(6%)B.一般(42%)C.效果不明顯(37%)D.無效(14%)
(3)課堂活動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A.貼近(18%)B.不太貼近(38%)C.不貼近(37%)D.完全無關(7%)
(4)口語課堂出現冷場的原因是什么?A.教師的要求超出了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21%)B.話題陌生(34%)C.話題枯燥乏味(39%)D.其他(6%)
(5)口語活動中表達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A.教師指令不明(35%)B.上課不專心(23%)C.自己的語言能力太差(38%)D.其他(4%)
(6)教師的糾錯方式主要是什么?A.發言中糾正(14%)B.發言后糾正(21%)C.很少糾正(17%)D.從不糾正(18%)
(7)教師對學生的評價?A.經常鼓勵(9%)B.鼓勵后進學生(11%C.很少表揚(34%)D.常表揚優秀學生(46%)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情感因素方面
依據情感因素數據,筆者從焦慮、態度和動機三個方面對情感因素進行分析。首先焦慮方面,筆者發現語言焦慮程度對情感過濾確實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由第一題和第二題調查分析看,在課堂中學生不能正確表達的原因很多來自于焦慮,害怕說錯被其他同學嘲笑。胡文仲提出語言焦慮感,它是指個體在眾人面前用目的語發言時所特有的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一種煩躁、不安和害怕犯錯誤的心理狀態,這可能是影響和妨礙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3]。Gardner等人的研究指出,語言焦慮與語言習得成反比,焦慮越少,習得越多;焦慮越多,習得越少。Arnold和Brown認為學習者出現焦慮會產生不利影響。學生會因焦慮而緊張,表現出沉默、不安等負面情緒,造成課堂教學效果弱。在口語教學過程中,如果習得者的焦慮程度非常高,就會嚴重影響對教師語言輸入的理解和吸收,并嚴重影響學習者的信息輸入效率和課堂參與程度。長此以往,學習者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對語言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其次態度方面,從第三題至第八題調查分析來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不夠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學習顯得被動。在課堂發言中,學生積極發言較少,部分學生多是充當旁聽者,不參與課堂發言。當教師向全班同學提問相關問題時,小部分學生的表現是隨聲附和,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積極主動發言的較小,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課堂活動的意愿或者說學生不感興趣這樣的口語課堂。在小組活動中由于小組的氣氛相對比較輕松,學生的焦慮感和恐懼感較少,活動中主動發言學生增多,有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推薦下勉強發言顯得相對被動,但總體來說在小組活動中,學生更愿意發言。在調查中問及在安排小組活動時,學生和同伴合作是否積極,其中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是非常積極。最后動機方面,Gardner認為學習動機強烈的人希望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并能付出相應的努力,同時體驗著學習的快樂和滿足。一旦學習者認為目的已經達到,動機便立即消失。依據動機理論來判斷,問卷調查中的第九題至第十三題表明學生對口語學習認識不足,學習口語缺乏動機,從心理上對口語的學習潛在排斥現象,沒有學習欲望,態度不積極,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應付考試而已。為了深入了解此現象,筆者在隨后對學生的訪談中了解到,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口語對他們將來從事護理職業沒多大用途,他們來自農村,將來出國的機會是很少的甚至不可能的,即便將來外資醫療機構涌入中國市場,他們參與的可能性也不大。由此可見,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消極,因此對英語口語學習動機不強,導致惡性循環。
(二)語言能力方面
通過對問卷2數據的分析,可以說明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導致他們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聽說能力普遍不足。絕大部分學生入學前詞匯量少,接受英語聽說訓練更少,閱讀能力弱。在調查中問及學生在口語課上與教師用英語交流的情況如何時,部分學生覺得說英語很困難,需要借助母語這說明學生語言能力不足,當調查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對學習英語口語影響如何時,部分學生認為影響很大。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只會一點點常用的交際用語,如簡單的問路、自我介紹、打招呼等,談不上用英語進行交流。平克虹指出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學生詞匯量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中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4]。筆者認為,英語詞匯量過少、語言基礎薄弱已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調查中可以發現中職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記憶單詞比較困難,詞匯識記量小;詞語的心理加工和存貯不合理,不能夠正確和靈活地使用。
(三)教學方法方面
通過對問卷3數據的分析,筆者發現教師的口語教學方法不適當確實是影響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積極性的因素之一。教學方法不適當是影響我國英語口語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于現形教學資源的緊張,采用大班授課嚴重影響我國教師的口語教學。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機會不夠,教師無法因材施教,于是只能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這使得口語教學收效較低。一直以來,我們提倡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完全無法做到。要提高學生的口語教學質量,我們首先要做到在現有可能的條件下,使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避免只講解語言知識,把口語課變成語法課。
總之,英語口語教學是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傳統的應試型教育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輕口語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每個學生的說英語鍛煉機會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課堂口語教學方法來說,教師如只講解語言知識,把口語課變成語法課,不利于英語口語教學的發展。只有充分認識到英語口語教學的本質特點,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采用合理方法組織教學,并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起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Dulay, H . & Burt, M . 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1974(24):37-53.
[2]William Little 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66.
[3]胡文仲.交際教學法初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2(5).
[4]平克虹.外語學習,詞匯為本[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11).
2016年度南平職業教育研究課題“交際法在中職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立項編號npzj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