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余琴琴
[提要] 通過對11個產學研合作案例的研究,包括6個成功案例和5個失敗案例,提煉出影響產學研合作績效的14個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關系分析進一步精煉出匹配程度、公平性、溝通和協調四個概念。研究發現:產學研雙方的匹配程度是決定合作績效的最重要因素,公平性感知有利于雙方實現匹配,而溝通和協調作為事后的糾錯機制也會對合作績效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績效;決定因素;匹配程度
基金項目:浙江省軟科學科技計劃項目:“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信任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C35013)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28日
盡管產學研合作績效是科技創新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但由于研究視角的差異性,學術界始終未能給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合作效率、合作成效、合作收益、合作創新效率、合作滿意度等近似概念頻繁地出現在相關研究文獻中。概念模糊的結果是我們始終不清楚哪些因素才是決定產學研合作績效的關鍵性因素,也很難為改善產學研合作績效提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在管理學領域,效率和績效是不同的概念,效率是指單位投入和產出的對比,而績效是個人或者組織所期望結果的完成程度。相比較而言,績效所涵蓋的層次更為寬泛,效率則可以表現為績效的一種具體形式。由于產學研合作具有典型的多元化目標,比如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發現技術前沿、發展新生產技術等都難以量化,因此在微觀層面上使用績效一詞更為合理,產學研合作效率可能更適用于宏觀層面的分析。
企業應該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根本性目標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而增強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從企業的視角來考察產學研合作績效的決定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了識別影響產學研合作績效的關鍵性因素,我們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對11個產學研合作項目進行研究,通過訪談資料整理得到14個初始概念。在此基礎上利用過程結構理論,把產學研合作劃分為合作形成和合作管理兩個階段,通過仔細梳理初始概念之間、初始概念與合作績效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提煉出匹配程度、公平性、溝通、協調四個概念,以此為框架描述了這四個概念決定產學研合作績效的作用機理。
一、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
績效是個人或者組織所期望結果的完成程度,這意味著合作動機應該是討論績效的出發點。然而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動機比較復雜,利用外部資源克服自身創新能力的約束,發現潛在的技術前沿和有市場潛力的R&D方向,降低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通過學習效應提高企業研發人員的能力等都有可能成為企業選擇產學研合作的原因。Valeria Arza認為,盡管動機存在差異性,但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獲取到的收益可以劃分為經濟收益和智力收益,經濟收益是指諸如生產效率提高、新產品銷售額等可以用金錢進行衡量的收益,智力收益則是指知識增值、創新能力提升等無形收益。本文采用Valeria Arza的這個標準,把企業視角的產學研合作績效劃分為經濟收益和智力收益。
核心因果關系是解釋結果為什么存在差異的根本性原因,需要提供比較強的證據,因此正反面案例進行比較才有可能提煉出產學研合作績效的決定性因素,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需要進行案例篩選。正面案例的首要篩選問題是“貴企業在最近兩年內是否有過成功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這種項目必須是聯合研發或者委托研發項目,次要篩選問題是“貴企業是否從產學研合作中獲取到顯著的經濟收益或智力收益”;負面案例的首要篩選問題是“貴企業在最近兩年內是否有過不成功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次要篩選問題則與正面案例相同。通過篩選我們獲得11個案例,其中成功案例6個、失敗案例5個,行業分布包括電子行業2個、五金行業2個、紡織行業2個、制藥行業3個、光伏設備制造業2個,行業類型對合作成功與否沒有顯著性的影響。調研過程以面對面的訪談為主,訪談對象既包括企業負責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管理高層,也包括從事具體研究工作的企業技術人員,訪談的引導性問題是“請描述一下您與學研方合作的經歷,您認為導致一個產學研合作項目成功(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貴企業從合作中獲得收益,包括經濟收益和智力收益?”被訪談對象在描述的過程中我們會對一些重要概念會提出補充性問題,一些模糊性問題則會提出“為什么”和“有什么證據”以強化描述的可靠性,11個案例共訪談了35個企業人員,平均訪談時間22分鐘左右。
為了避免個人主觀偏見的影響,訪談資料由本文作者和3位研究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整理,采用話語分析技術提煉概念,比如,從“我個人認為,和真有水平的專家合作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之一,當然專家的人品也很重要”中提煉出“合作伙伴選擇”、“學研方的能力”、“學研方的品行”三個概念;從“交流當然非常重要,這關系到最終設計是否符合市場的需要”中提煉出“溝通”的概念。對兩個小組提煉的概念進行比較,語義基本一致的保留,不一致的則返回訪談資料進行再確認,那些依賴于特定項目特征的情境因素不予保留。為了能識別績效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初始概念的提煉還必須同時滿足兩條標準,一是概念必須在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中都出現過,二是概念在35位受訪者中出現的頻次不能低于5次。通過上述整理過程,我們獲得了14個初始概念,見表1。(表1)
二、理論提煉
(一)合作形成階段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成功案例還是失敗案例,合作伙伴選擇都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概念,這很容易理解,因為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否達到既定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然而對于補充性問題“什么樣的專家是合適的”,被訪者的回答出現很大的差異性,能力、品行、動機、私人關系、信任、熟悉、多次合作等概念都被提及。
學研方的能力是企業尋求合作的主要原因,企業無法自行解決的技術難題或任務才需要學研方的幫助,即便合作項目起源于學研方實驗室,也需要能夠彌補企業的某些方面不足,因此學研方能力表現為企業現有能力的一種補充,是在特定領域的創新技術、儀器設備、知識或者經驗。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有12位受訪對象明確表示,學研方的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知名專家或許具有很高的水平,但卻容易因為工作繁忙和溝通困難等原因導致合作績效達不到企業的期望,因此企業對學研方能力的要求實質上是與合作項目的規模和技術需求相匹配。
相匹配的學研方能力是項目成功的必要基礎,但單純能力并不足以保證合作項目的成功,合作動機是另外一個不容忽略的變量。合作動機不僅會影響到學研方對項目的投入程度,當不確定事件出現時,動機會影響到學研方是否愿意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調整或犧牲。大量文獻說明,產學研雙方參與合作的動機不一致,然而現實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成功合作的案例,這意味著不一致的動機可以通過溝通和談判過程進行匹配,尋求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合點。合作動機的匹配首先表現為目標匹配,即產學研雙方合作的目標不需要完全一致,但不同目標之間不應該存在矛盾和沖突,或者說雙方對合作結果的期望存在兼容部分,比如在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前提下允許學研方公開發表合作研究成果等等;合作動機匹配還表現為利益匹配,即兼容的目標能夠平衡產學研雙方的利益訴求,使得合作目標一旦完成,雙方都能夠獲得事先預期的收益。對于產學研合作而言,合作動機的匹配非常重要,動機匹配不僅能保障雙方對合作項目的投入,還能降低雙方出現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
由于產學研雙方在知識背景、行為模式和研究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使合作動機完全匹配,也不能確保雙方在研究方向選擇、優先順序、進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一致,這些矛盾和沖突會對合作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為了產生1+1>2的協同效應,產學研雙方還需要實現關系匹配。關系匹配是指雙方彼此了解對方的行為方式和工作習慣,容易理解對方某一個具體行動的真實含義,不會出現相應的誤解,使得相互的溝通和協調更容易進行。在案例研究中,有8位受訪者把私人關系作為影響產學研合作績效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本文認為:
命題1:產學研雙方的匹配程度越高,那么產學研合作的績效就越好。
盡管產學研雙方的匹配程度是決定產學研合作績效的關鍵性因素,然而這種匹配并非自然形成的,事先的溝通和談判過程是實現匹配的必要途徑。通過最初的溝通和談判,企業首先試圖檢驗學研方是否真實具備為企業帶來收益的能力,信息的可靠性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企業發現學研方有意隱瞞某些可能影響合作績效的相關信息,那么雙方的匹配過程很有可能無法完成。Jason Colquitt把這種雙方交往過程中不掩蓋負面信息的行為稱之為信息公平性。
公平性感知不僅表現在信息公平,還表現在任務分配和收益分配,即分配的公平性。在簽訂合作協議之前,產學研雙方需要針對合作目標、項目進度安排、收益分配和責任劃分進行溝通和談判,然而合作創新的結果往往具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事先制定清晰的創新目標、合理的項目進度安排和利益分配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在這種情形下,雙方如果能通過溝通和談判過程感知到分配的公平性,那么有利于雙方達成一致,即實現動機匹配;另一方面,溝通和談判本身是產學研雙方了解彼此行為風格和工作習慣的途徑,通過難以言明的意會過程,雙方能夠建立起關于行為規范以及彼此權利責任的心理契約,公平性感知有利于這種心理契約的構建過程,即實現關系匹配。此外,合作績效是對未來收益的期望,談判和溝通過程也會影響到這種未來期望,而公平性的感知則有利于雙方為目標績效留有一定的余地,避免過高的期望,不容易因為不確定事件的出現而破壞合作,最終的結果是雙方更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本文認為:
命題2:產學研雙方在談判和溝通過程中感知到的公平性越高,就越容易實現動機匹配和關系匹配,產學研合作的績效也越好。
(二)合作管理階段的決定因素。選擇相匹配的對象是合作形成階段的核心內容,但潛在合作對象的能力和動機經常無法直接觀察,這導致高質量的匹配并不容易實現,因而協議簽訂之后的合作管理過程起到了糾錯的功能;另一方面,關系匹配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持續的溝通和交互活動,然而不恰當的合作管理有可能破壞這種關系匹配過程。在我們的案例研究中,有14位受訪者認為溝通是影響產學研合作績效的關鍵性因素,還有8位受訪者認為協調是關鍵性因素,其中6位受訪者把協調失靈作為合作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
協調是指產學研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根據項目的需要對彼此的行為進行調整,以便能夠相互配合步調一致地完成合作任務。盡管動機不一致是協調失靈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很多學者發現,即使合作雙方的動機相匹配,知識背景和認知模式的差異同樣會導致協調問題存在。由于學研方對企業的依賴程度不高,雙方的背景差異又比較大,在合作過程中如何協調學研方的行動是一件困難的工作,需要企業具備很好的協調能力。這種協調能力表現在:(1)能夠對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所承擔的任務和所需要的投入進行詳細說明,并與學研方達成共識;(2)當意外事件出現或者外部環境改變時,雙方能夠對合作目標和所需投入進行及時的調整。協調學研方的行為需要了解學研方的行為偏好、工作風格和交流方式,因此合作經驗決定了企業是否具備相應的協調能力,經驗和知識積累能夠幫助企業識別最好的與學研方交互的模式。初始概念中的“企業重視程度”、“合作經驗”、“學習能力”等概念均與此相關。如果企業對產學研合作項目比較重視,經常性與學研方合作,通過學習和經驗積累具備了豐富的合作管理經驗,那么更容易獲得比較高的合作績效,因此本文認為:
命題3:企業管理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經驗越豐富,協調能力就越強,產學研合作的績效也就越好。
溝通是指產學研雙方通過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實現有價值信息的及時分享,溝通與協調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但歸屬于不同的概念范疇。信息不對稱是產學研雙方產生矛盾和沖突的主要根源之一,不僅為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活動空間,也容易導致合作雙方產生誤解,不利于實現協同效應。通過誠實公開的溝通過程,產學研雙方能夠理解合作過程的行為規則和義務,認識到適應性調整的必要性,減少關于合作對象的能力、動機和行為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進而避免矛盾和沖突。實現良好的溝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溝通渠道或者溝通界面,包括經常性的進度或狀態報告、學研方定時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定期會議、私人關系等等;二是雙方具備一定程度的共有知識,這種共有知識未必是純技術知識,但必須是與合作項目相關的知識。
溝通有利于產學研雙方在合作過程中針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對合作伙伴的需求做出及時可靠的回應,從而有效地提高雙方的合作效率。溝通也是企業獲取智力收益的最有效途徑,不僅包括那些難以顯性化的技能、技巧和訣竅,也包括潛移默化中的R&D思想起源或者學習能力。如果產學研雙方具有一定的共有知識,并且能夠建立起經常性溝通的渠道和慣例,那么更容易實現比較高的合作績效,因此本文認為:
命題4:產學研雙方溝通的頻率越高,溝通渠道或者溝通界面越有效率,那么產學研合作的績效也就越好。
三、政策性建議
提升產學研合作的績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表現在能夠改善參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然而迄今為止政府如何有效地提升產學研合作績效依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命題,本文探索性地從企業視角對產學研合作績效的決定因素進行多案例研究,能夠為此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啟示。
產學研雙方的匹配程度,包括能力匹配、動機匹配和關系匹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提升產學研合作績效的有效途徑是提高雙方的匹配程度。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能否選擇到相匹配的合作對象取決于:(1)可供選擇的合作對象數量;(2)擁有能夠判斷雙方是否匹配的相關信息。由于知識披露困境、專用性投入和知識緘默性等原因,市場無法為企業提供上述兩個條件,因而需要政府替代市場的作用。難點在于,反映雙方是否匹配的信息很多都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比如學研方的能力和動機,這意味著政府需要提供可直接觀察的替代性信息。聲譽和地位被認為是能力的替代信號,然而企業獲取學研方聲譽和地位的相關信息不僅需要相應的渠道,而且還需要確定相關信息的可靠性。歷史行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替代作用,這就要求政府主辦的各種創新平臺和信息平臺進行整合,構建起信息完備的數據庫,不僅提供學研方所擅長的技術研究內容,增加企業可選擇的合作對象范圍,還需要提供學研方過去的行為資料。
主要參考文獻:
[1]Santoro Michael D.,Chakrabarti Alok K.Building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Som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1999.1.3.
[2]Arza Valeria.Channels,benefits and risks of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for knowledge transfer:conceptual framework inspired by Latin America[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0.37.7.
[3]Colquitt Jason A.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a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