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湘
摘 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句話道破了教育的本質,即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借鑒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于是,在班級管理中, 我給學生以充分信任與支持、引導他們自己管理班級事務, 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真正體驗到"我的班級我做主"的快樂,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班級凝聚力,而且從管理者的角色中學會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這樣才能為以后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由“被管理”變為“去管理”,真正成為集體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關鍵詞:班級管理;自主管理;自我完善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55-02
在傳統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唯一的管理者,掌控著班級的主導權,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班主任的訓導和發號施令。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指出:“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因此,班主任需要改變教育觀念,改變“警察式”“保姆式”的班級管理方式,將管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要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改進,并在教育活動中得以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學生通過自主推選班干部,自主落實管理措施,自主開展活動等,最終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班級干部——我做主
魏書生老師說過,“班級要實現管理自動化,先要培養一批熱心于班級工作的干部”。一個好的班集體,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如果班干部由老師來選定,會有兩個弊端:一是班干部本身的責任意識不強;二是其他的學生未必信服。因此,我開展了“我的干部我來選”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上臺述職,爭取支持,再民主投票,推選出班長、科代表、組長等職務。這樣一來,選出的班干部格外有責任感和威信,干起活來特別賣力。反觀其他同學,因為是自己選出來的班干部,所以對班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也非常服從的。在自主管理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制宜,將班級的安全、衛生、學習、紀律、等工作進行細化,合理配置,科學分工,保證班級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每一個學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也體會到自律是管理工作的前提。
以下是我班的班級管理模式和評價模式:
1、分層管理模式:班主任→班長→組長、紀律組長、衛生組長、科代表→組員。
明確分工,層層落實,人人參與,每個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評價模式:值日班長→組長→組員;組員→組長;全體同學→值日班長。循環評價,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自主管理結構的突出優點在于,它體現了網絡化管理的理念,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我管人人,人人管我的良好格局。消滅了一些課間、自習課等管理的盲區,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也改變了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單向結構,而變成“老師管理學生、班干部管理同學,同學監督班干部,學生自我管理”的多維結構,它比前者要更全面,更完善。
二、班級制度——我做主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公約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是班級學生行動的指南。建設良好的班風,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特點的班級公約。學生剛讀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年齡小,所以,我制定了一些比較簡單的,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作為他們必須遵守的規則。
當他們熟悉并能基本做到的時候,我開展了“我有一個金點子”的活動,圍繞文明禮儀、紀律、衛生、出操、歸程隊等方面,讓每一個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經過我初步篩選歸類之后,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逐一展示、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了巨大的熱情與參與的積極性,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有的學生說:“在歸程隊的時候,利用這兩三分鐘,可以朗誦一些古詩。”有的學生說:“每天的值日班長應該設兩個,課間的時候,一個負責課室內的紀律,一個負責課室外的紀律,這樣就可以預防意外的發生。”我廣泛聽取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再由全班民主表決達成共識,最終制定了符合本班學生特點的班級公約,是具有群眾基礎的,是得到大家認可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的作用,積極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之中,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更為班級的發展履行應盡的義務。由學生共同制定的班級制度,是大家共同的追求目標,學生執行起來一點都不含糊,每天有值日班長針對班級公約的執行情況進行小結,大家都能自覺遵守共同的約定接受獎勵與懲罰,平時相互提醒,有效地遏制了許多不文明、違規違紀的行為。在這個制定與執行,管理與被管理的過程之中,學生逐步改變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班級活動——我做主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玩,喜歡新鮮事物,因此,提供各種條件,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對于活動的開展,我并不會一手包辦,而是把這權利還給學生。在讀書節活動、運動會、“六一”兒童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我都放手讓學生設計活動方案,然后在班會課上表決通過,分組準備,開展活動,最后小結反思,為下一次的活動總結經驗。通過一次次的鍛煉,學生從一開始的事事詢問我,漸漸可以由班干部組織,再發展成輪流組織,這樣一來,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活動中培養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在班級中主人翁的地位,并在活動中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一種誰都無法給予的體驗。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班級活動的最大價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經過幾年的鍛煉,我班形成了一些具有班級特色的活動:
1、好書交換看。我班的學生非常喜歡看課外書,但如果自己買的書只能自己看,那就不能體現書本的價值。因此,在學生的提議組織下,我班每個月會舉行一次“好書交換看”的活動。每人拿一本書回來,與其他同學交換,下一個月再循環。這個活動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好書交換,以書會友,好書有限,循環無限”的目的。
2、課前五分鐘。這是屬于學生的一道“精美可口的早餐”。每天早上的語文課,前面五分鐘是學生的時間,學生輪流上臺講話,內容自定。學生有的會講一個小故事,有的會進行才藝展示,有的則會講一段感悟…… 在這短短的五分鐘內,學生會給我們很多的驚喜。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講;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我想,把屬于學生的班級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管理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正是對這“六個解放”的最好實踐。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廣西:漓江出版社,2008.35-38.
[2] 李 靜.把班級還給學生[J];教育藝術;2010年07期
[3] 鄭學志.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