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提要] 國家高度重視社會救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而將低保政策落實到位使困難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的關鍵是健全核對機制,在準確核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基礎上,精準識別救助對象,做到應救盡救。2012年以來,民政部門落實國發[2012]45號文件,大力督促各地建立核對機構、建設核對平臺、開展核對工作,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但是,在核對機制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4日
一、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現狀
近年來,社會救助制度快速發展,托底保障任務越來越重,救助范圍已擴大到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貧家庭,救助范圍已發展到包括低保救助、特困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8大類救助項目。各類救助人群和多項救助項目都需要精準核對申請家庭的經濟狀況。為適應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需要,完成好新時期對社會救助各類申請對象的精準認定任務,2014年2月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9號)規定:“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的家庭,應當按照規定如實申報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根據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的請求、委托,可以通過戶籍管理、稅務、社會保險、不動產登記、工商登記、住房公積金管理、車船管理等單位和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代為查詢、核對其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應當予以配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申請和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為審核認定社會救助對象提供依據”,以國家法規的形式將核查機構的業務范圍,由以前單純的低保對象的核查認定,擴展為社會救助對象的核查認定。按照《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要求》,民政部率先成立了核對機構,對全國核對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總體的思路和架構,制定了相關標準,并研究開發了適應于各級核對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省級核對機構基本組建完成,地市和縣級核對機構建設也完成了預期目標。各地在抓好內部建設的同時,在政策創制、爭取資金投入、信息共享機制建立、信息建設方案設計、核對操作流程規范、隊伍培訓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一些地區在建機構的同時,完成了核對信息系統的建設任務,與相關部門實現了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全面開展了信息核對業務,全國核對工作發展迅速。
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部門間數據共享困難。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平臺是跨部門核對信息系統,實現民政與涉及居民家庭經濟狀況的部門間相關信息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才能準確核對居民家庭經濟狀況。目前,一些政府部門缺乏“大數據思維”,把自己掌握的豐富信息鎖在柜中、束之高閣,擺脫不了“數據小農意識”,動輒拿保密和隱私說事,“信息涉密”、“經過請示上級領導不允許共享”,往往是民政部門在數據共享中最常聽到的答復。部門對數據資源的分割和壟斷,制約社會救助效率。
(二)全國沒有一體化核對信息系統。目前,民政部沒有實現全國各地各級核對機構開發核對系統工作進行統一的管理,由于缺少全國總體架構和技術方案,已經建設完成的核對系統五花八門,由于體系混亂、數據標準規范和信息核對流程不統一,難以實現全國核對信息流暢、交換,難以兼容,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給數據共享互通造成障礙,這是核對系統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三)核對人員能力還不能適應當前核對工作的需要。一是各地核對機構都成立不久,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普遍年輕化,缺乏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二是核對業務政策性強,涉及部門多,技術含量高,需要有多方面專業知識,但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普遍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專業的培訓;三是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一般只是疲于應付于具體的業務,在統籌規劃、理論思考、業務拓展方面還不能適應當前工作的發展需要。
三、對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的建議
(一)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需要頂層推動。準確核實居民家庭經濟狀況需要政府各部門的數據作為基礎,而現狀是大量的數據分布在各個互相分隔開的政府部門中,成為了政府部門的私有財產。因此,要從政府層面進行全面、細致、強力的規劃推動,減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門間資源共享的屏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的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方面的重大事項,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各級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作,建設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共享體系和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以下簡稱共享平臺)等基礎設施。建立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共享體系,具體負責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管理、應用培訓、運行維護、日常監測,制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制度、標準、技術規范,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政府應當按照本級政府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的總體安排,做好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的編制、更新和維護工作,提出共享需求、提供共享信息。這樣才能打通政府各部門間數據交換共享的渠道,將原本分散存儲在不同部門、行業的公共數據陸續匯集到統一的公共數據中心,強力推進政府各部門數據共建共享。
(二)加快推進核對系統一體化建設。要建成全國一體化核對信息系統,由民政部對全國核對信息系統的每個節點都要統一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從系統建設規劃、網絡結構、業務流程、應用軟件、數據庫標準等各個方面建立一體化的核對信息系統。在部署方式上,基于應用基礎平臺和規范標準建成跨部門、跨層級、跨數據結構的一體化核對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
(三)提高核對人員專業技術能力。針對各地核對機構新、人員新、業務新,核對工作人員年輕化,沒有核對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不經過專業部門的培訓很難滿足當前核對工作要求這種現狀。民政部應加強對各級核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對和對政策、系統運維、系統管理、系統使用開展、數據安全、相關法規的培訓,為全國核對系統建設培養專業技術過硬、安全意識強烈、運維應急處理熟練、業務知識精通的人才隊伍。
張巖
[提要] 基于我國大學錄取率的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自主創業成為應屆畢業生新的職業選擇。本文就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項目選擇問題進行探討,對比我國南方與北方創業項目選擇現狀,為河北省大學生創業項目選擇和路線規劃進行可行性分析,尋找合適創新創業契機。
關鍵詞:互聯網+;河北;大學生;創業
基金項目:2017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usem模型的應用型本科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編號:SQ171079)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10日
一、引言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互聯網全國普及率為53.2%,與2015年底相比提升2.9個百分點,預計2017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將達7.72億人。互聯網發展對企業影響力顯著提升,當代大學生作為接觸網絡知識最早、運用網絡技術最擅長的群體,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企業類型發展中必應發揮最大的效力。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大學錄取率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著名學者陶愛祥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并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自己從而勝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擇業和創業都是大學生就業的方向,也是就業能力的體現。筆者所在學校早在2012年就將大學生自主創業列為就業選擇方向,并寫進人才培養方案中。自主創業成為應屆畢業生新的職業選擇。然而,創業的成功率低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更何況沒有任何從業經驗的大學生群體。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底,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足10%,而美國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達到30%左右。雖然,很多高校都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基礎上開設了創業課程。但是,師資水平不足、實踐經驗不夠、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合理選擇創業項目,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的難題擺在了教育和政府部門面前,更是直接影響學生勇于創新創業的主要瓶頸。
我國關于“互聯網+”在創業中的運用呈現出南方早于北方,沿海比內陸地區更普遍的現象。季紹斌(2015)在對溫州大學生跨境電商創業活動的研究中,進行了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溫州地區的電子商務創業發展也確實獲益于其本地強大的生產加工能力。陳彩彥(2017)希望通過社團活動、學科競賽、創新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實踐、創業孵化園區等實踐平臺建設,搭建起具有一定特色的創新創業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些研究中,我們了解到全國各個省份都在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成功創業并不是終點,能夠創業成功才是我們創業教育的勝利。從成功案例中我們總結出,創業平臺的選擇非常重要,與此同時,項目的成功也離不開依托本地的產業結構與國際市場特點。
三、“互聯網+創業”現狀分析
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教育體系構建是各個省份和高校不斷努力的方向。然而,創業成功率才是檢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路徑,如何抓住市場需求,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是對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又一要求。
(一)創業項目不可復制。互聯網創業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基于互聯網能夠及時捕捉時代需求的特點,傳統互聯網創業往往帶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往往依據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特定人群的特點獲得成功。例如“皇太吉煎餅”創始人赫暢做到了年收入500萬元的創業奇跡,并大膽制定了6個月賣出一個億的營銷計劃。2012年赫暢創立了“黃太吉”煎餅店,與以往煎餅攤不同,他開設了30平方米的門店,打造出80后和90后熱衷的時尚煎餅店。在社交媒體受到熱捧的初期利用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營銷,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止微博、大眾點評,還有即時通訊工具,如微信、陌陌,通過這些途徑來訂餐和推送促銷信息。時隔今日,皇太吉煎餅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門可羅雀,雖然類似的網絡平臺推動依舊繼續使用,但是沒有能夠在味蕾上征服消費者的“時尚煎餅店”如曇花一現,被淹沒在殘酷的競爭中。互聯網創業帶有典型的時代背景特點,當離開了特定環境,消費者逐漸變得冷靜,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如今的消費者需要這個神秘的互聯網平臺不斷給出驚喜,尋求新的刺激。
(二)創業環境缺乏誠信,需要建立監督體系。互聯網因其自身特點,給消費者以不確定性。其一,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需要認真全面地選擇創業項目,深入工作第一線,了解整個產業項目過程,避免上當受騙;其二,創業者自身也需堅信誠信為本的發展方針,合理依托網絡平臺,捕捉市場空白,為目標顧客群體提供值得信賴的產品和服務。
(三)創業項目缺乏核心競爭力。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了淘寶開店,加入微商群體。這些經歷可以作為大學生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和過程,但都不具有可持續性。大學生往往為淘寶店主進行第三方宣傳,從中獲得微薄利潤,或者加盟微商產品,銷售洗發水、面膜、減肥產品等,同時自己首先成為了微商隊伍的大客戶,銷售產品缺乏競爭力,很多更是三無產品。
四、“互聯網+跨境電商”創新創業項目
從2015年至今,河北省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普遍開設了創業基礎公共選修課程,甚至必修課。與此同時,各高校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具體負責制定創業教育教學計劃,修訂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推進創業教育教材建設等。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都表現出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項目成為很多創業者的選擇。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廣東佛山地區的節能燈跨境電商貿易、浙江義烏的小商品電子商務業務、陜西西安地區的生物科技公司跨境電商平臺,都體現出大學生在跨境電商貿易平臺上的突出優勢。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需要展示自己的優勢,發展運用網絡平臺,發揮投資小、靈活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結合京津冀港口物流優勢,緊鄰日韓的地理優勢,建設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多種類、多行業跨境電商網絡貿易平臺。
在全國開展以“互聯網+”為創業發展方向的背景下,河北省需要發揮大學生的電子商務平臺操控技能,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利資源優勢,為進一步輸送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而努力奮斗。很多主修經濟大類的學生都修過國際貿易課程,有的甚至就是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在我國出口貿易不太景氣的今天,利用互聯網平臺,把更多更好的產品銷售出去,并且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未來“互聯網+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河北省當代大學生具有熟練掌握計算機和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優勢;擁有熟悉國際貿易中各種交易術語、物流流程、通關程序等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的優勢;擁有河北省自身鋼鐵、農副產品等產品資源優勢;更具備京津冀協同發展,依托天津、曹妃甸、秦皇島港口物流的地理優勢。
跨境電子商務不是簡單的把日本的紙尿褲、韓國的化妝品、澳洲的奶粉通過C2C以及B2C的方式賣到中國,更應該依托跨境電商的互聯網平臺,借助國家的有利政策,把中國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未來由于C2C以及B2C在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諸如產品掌控、物流配送成本和質量管控等方面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身能力的缺乏,B2B類型的電子商務企業將是未來跨境電商發展和前進的方向。
五、總結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網絡快速普及,通過互聯網滿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正在成為普遍習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重大發展理念,也是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河北省需要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力支持,進一步培養新時代電子商務型國際貿易人才,為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和有用之才。
主要參考文獻:
[1]章巧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教學論壇,2016.21.
[2]陳彩彥.“互聯網+”西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
[3]季紹斌.我國高校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新探——以溫州大學生跨境電商創業活動為例[J].中國商論,2015.30.
[4]孫小涵.基于電商平臺的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經濟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26.
[5]程煜,李鵬.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互聯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