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琳+陳明芳?
摘 要:文章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采集數據,擬從體驗者角度了解陜西理工大學云課堂的普及與使用情況。為探究“互聯網+”時代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云課堂的發展對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研究結果表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云課堂發展面臨起步困難、學生深度接觸體驗差、學生學習內容選擇高度個體化和云課堂課程資源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針對地方高校云課堂推進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做了進一步的反思。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高校;云課堂;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062-03
2016年1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國家網信辦新聞發布廳發布了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新增網民共計429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底提升2.9個百分點[1]。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在形態上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且無論是網民規模還是網絡經濟發展的速度,均可堪稱世界第一[2]。尤其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戰略,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后,更是引來學界業界點贊無數。
一、調查背景與方法
互聯網進入中國已有二十余年,如今已日益深入到各個行業的精髓。以“互聯網+教育”為例,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人們接觸思維與應用能力的翻新,“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云課堂,翻轉課堂,在線網課,APP教程,網絡直播課等形式各異的在線教育產品正是“互聯網+教育”的直觀體現。“互聯網+教育”既是國家推進“互聯網+”的重大課題,同時也關乎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進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文的研究對象?——云課堂,是“互聯網+教育”的終端應用之一,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采用云計算技術,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創新課堂,是基于移動互聯環境滿足教師和學生群體課堂教學互動與及時反饋需求的移動教學課堂[3]。云課堂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在線學習平臺,是一種真正完全突破時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動性學習模式。就其基本特性,云課堂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是資源層面的教學資源的海量云端存儲;其次是硬件層面的互聯網平臺的強大支撐;最后就是應用層面的交互式學習過程。
本次調查采取統一問卷、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的對象是大學本科生。為了達到取樣的多樣化,課題組分別選取了陜西理工大學不同性別,不同學院共計5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45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0%。其余問卷因為涉及到仍然有部分同學沒有使用過云課堂,甚至表示對云課堂概念不清,故不做統計。但是,這些同學的存在占據著10%的比例,其代表性仍然不容忽視。這直接說明,“互聯網+”時代下地方高校云課堂的推進與普及情況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素養都有待提高。此外,在所統計的450名學生中,大多數同學的云課堂學習也僅限于各式軟件終端以及網站平臺上的學習,陜西理工大學自身云課堂教學系統開發起步晚,發展緩慢,水平也不夠高。
二、調查結果
參與調查的樣本構成情況如下:男女性別構成:男生265人,占比59%,女生185人,占比41%;專業領域構成:文科生130人,占比29%,理科生117人,占比26%,工科生203人,占比45%。本次調查問卷共涉及有關云課堂使用的多項內容,包括:對云課堂的接觸情況調查、云課堂界面使用體驗調查、云課堂功能評價調查以及云課堂發展趨勢調查等。
1.云課堂接觸情況調查。我們通過對云課堂接觸的累計使用學期數,累計學習課程數,累計周使用次數和單次使用時間這四個維度對陜西理工大學學生云課堂的接觸情況進行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具體如下:
在詢問參與調查者使用過幾個學期的云課堂時,超過83%的同學的選擇都集中在1~2個學期;在詢問參與調查者在云課堂上學習過幾個課程時,1~3個課程數成為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選擇;在詢問參與調查者每周使用云課堂的次數時,50%的學生周使用次數都在集中在1~3次的頻率;在詢問參與調查者平均每次使用云課堂的時間長度時,選擇1~2個小時占比超過70%。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不論是在使用學期數、學習課程數、周使用次數還是在個人單次使用時間的層面上,大多數的使用者對于云課堂的接觸選項仍然集中在各個調查層級的最初階段。云課堂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與接觸情況良好,但是從使用周期和使用時長層面上看,接觸的深度體驗尚未達到。
另外,我們對云課堂使用者的在線學習內容進行了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在對這個問題的統計上,考慮到問題多選的屬性,我們不再對其進行數據比例的統計。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學生群體在課堂內容的類型接觸上集中于文學藝術、哲學歷史以及工程技術版塊。考慮到本次統計樣本中性別和學科的構成比例,我們發現,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對于云課堂的接觸學習與專業背景的關聯程度較低,對于云課堂的學習內容選擇更多是基于個人興趣的偏向上,個人化的色彩嚴重且隨意性傾向明顯。
2.云課堂與傳統課堂比較情況調查。當代形勢下“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極大地加快了“互聯網+教育”的合成。不可否認,傳統課堂與云課堂各有千秋。在調查中,我們就傳統課堂和云課堂的各自優勢詢問了一些同學,得到的結果如下:
如圖2所示,傳統課堂的各個優勢中,教學氣氛,直接互動,教學的全面性和啟發性贏得同學們的高票,其中教學氣氛更是高居360票。但是除了教學氣氛這一選項之外,傳統課堂的其他優勢在被調研群體中顯得呼聲平平。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云課堂體驗者關于傳統課堂的各個優勢偏向之間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和落差。傳統課堂的課堂氣氛這項優勢十分突出,但是其他長處依舊有待喚醒和開發。
如圖3所示,在對云課堂優勢的調研上,結果表明,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云課堂學習內容精煉,互動交流性強,學習成本小,效率高,教學方法豐富靈活,且幾乎每一項都獲得了200票左右的票數,表明大學生群體對于云課堂優勢的認知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
針對大學生群體中云課堂的使用者,在調查其周轉于傳統課堂與云課堂之間適應性的問題上,如圖4所示,超過67%的同學都表示適應其間的轉換,只有大概6%的同學沒有實現傳統課堂與云課堂之間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態上的自由切換。這表明,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對于當下云課堂的適應性比較強,能夠較好的融入到云課堂的教學氛圍當中。
3.云課堂界面使用體驗情況調查。本次調查通過對云課堂的板塊布局設置、使用操作的簡易程度以及導航功能的清晰度等方面,針對大學生群體對于云課堂使用的體驗情況進行了調查。
在云課堂在線學習的板塊布局方面,87%的同學都表示布局合理,要素齊全,整體而言也比較大方美觀。只有2%左右的學生認為云課堂在線學習的板塊布局不便于使用。
云課堂在線學習的使用操作簡單與否,也關系到使用者的用戶體驗。調研得知,超過66%的使用者表示云課堂的使用操作相對簡單,大約5%左右的使用者認為,云課堂使用操作的復雜性成為其維持在線學習的阻力。
導航功能的優劣關系到用戶檢索欲求目標的難易程度,進而關系到使用者對于軟件的使用體驗。本次調查中,65%的使用者表示云課堂在線學習的導航功能清晰易操作,不存在導航混亂的情況,只有大約7%的同學認為云課堂的導航功能仍需進一步改進。
4.云課堂使用目及評價情況調查。在對云課堂在線學習使用目的調查中,瀏覽和完成課程輔導老師提供的相關資料得票334,深化和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得票118,參與論壇討論得票140,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學習上的問題得票190。瀏覽和完成課程輔導老師提供的相關資料占票334說明,陜西理工大學學生云課堂在線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仍然有待提高。從某種層面上,對于他們而言,云課堂在線學習還僅僅是傳統課堂教師這一強迫性角色在互聯網終端上的延伸,云課堂的用戶粘性依舊有待挖掘。云課堂課程資源的類別是否全面和內容質量是否值得信任對于云課堂使用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的調查中,87%左右的同學對當下云課堂在線學習的課程類別和內容質量比較滿意,另外,13%左右的同學認為云課堂的課程資源結構有待改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深入詢問了一些參與調研的同學,他們對于課程資源的不滿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是云課堂在線學習的課程類別細分仍然不完善,通常僅僅集中于高校的相關專業課程,對于其他領域,尤其是當下他們感興趣的一些課程的設置少之又少。其次,課程內容的精品程度不高,有同學認為,“云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平時上課的知識點基本重合,缺乏更加完整性、系統性、延展性的內容。”
5.云課堂效果分析調查。本次調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使用者應用云課堂的效果分析:即通過使用云課堂在線學習,使用者是否掌握了相應的學科知識,是否激發和維持了自己的學習興趣,是否增強了自己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提高了自己與他人交流討論的能力。經過調研,在云課堂效果分析的各個問題選項中,云課堂使用者選擇“效果一般”這一選項的比例分別為64%、57%、54%以及59%,占比幾乎都達到了調查對象的大多數。這說明,雖然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對于云課堂的接觸情況、體驗情況乃至使用評價都呈現良好狀態,但是其實際效果對于真真切切的使用者來說,仍然十分空洞,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6.云課堂未來發展前景調查。在對云課堂發展前景的調查中,云課堂使用者中認為云課堂代表著課程改革進步的占比76%,認為云課堂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占比80%,其占比都達到了大多數的比例,說明大多數的同學對于云課堂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也都期待云課堂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結論與反思
1.調研結論:在云課堂的接觸層面,涉及內容包括使用云課堂的時間,使用的周期與內容選擇等方面。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在云課堂的使用狀態上,仍然處于初始階段。接觸云課堂的時間短,頻度低,內容選擇高度個人化,學習自主性不強。在云課堂的使用評價層面,多數同學表示,云課堂使用操作簡單,版面布局合理,導航指向清晰,方便使用。但是在云課堂課程內容的豐富多元程度與課程精品程度方面,仍有部分同學持保留態度。因此,發展多種多樣既能有效引導當代大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迎合當代大學生多元口味的精品課程建設仍需加倍努力。
在云課堂的使用效果層面,關于云課堂是否強化了相應的學科知識,是否激發了學習興趣,是否增強了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提高了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這幾項問題中,得到的大多數答案都表示效果一般。云課堂應用的現實意義和深刻效果仍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
初始層面的淺層接觸,過程使用層面的體驗欠缺,最終反饋層面的效果平平,一層又一層,各個調查層級梯度有減無增。云課堂使用層層滿意度的虧損,從表層看,虧損的只不過是云課堂功能的不完善,實際而言,虧損的是大學生使用者對于云課堂應用的粘性與期待值。“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到底在哪里,如何來實現,透過這個案例,引人深思。
2.總結反思。通過以上對于陜西理工大學云課堂應用現狀的淺層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當前地方高校云課堂進一步發展所遭遇的現實瓶頸。首先,陜西理工大學地處陜西南谷地,對比北上廣深等東南沿海城市,其經濟實力欠缺,政策推動“力不從心”,加之地區的封閉,人們的觀念更新也相對謹慎。多重限制的加持使得陜西理工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群體對于云課堂基本處于“接受無能”的尷尬狀態。這也解釋了調查群體對于云課堂深度接觸的不足和深度體驗的欠缺。其次,通過圍繞本課題的調查走訪和問卷分析,我們發現陜西理工大學的云課堂建設仍處于初步設想階段,基本還處于尚未施行的層級。這導致學生群體對于云課堂的概念認識不清,也因此我們在對云課堂應用的調研層面難以得到有針對性的有效用的答復。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我國地方高校云課堂建設與推行起步難,云課堂的普及與高效實施依舊任重道遠。最后,就參與調研同學的基本情況而言,我們發現,其對于云課堂的接觸仍處在一個“孤島式”、“泡沫化”的應用階段。真正持續應用云課堂學習的學生群體非常有限,云課堂的學習模式對于使用者的實際效用也非常虛幻。應用的階段初級,應用的層面狹窄,應用的評價“游離”。這種狀態的出現,除了云課堂應用基礎設施的欠缺之外,也跟目前云課堂精品課程 “空心”以及細分不完善相關。學生對于云課堂學習的內容選擇高度個體化和隨性化。云課堂內容的精良導向以及精致細分作業仍待進一步的完善。
本次以陜西理工大學為樣本所反映的地方高校云課堂普及與應用現狀的調研結果,輻射全國其他地方的云課堂等在線教育的建設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性。希望能以此案例為樣本,推動全國其他地區高校 “互聯網+教育”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騰訊研究院.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 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EB/OL].http://www.tencentresearch.com/3776_47,(2015. 4).2017-05-16.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2017.1).201 7-04 -20.
[3] 周文姬,周沫.“云課堂”建設的幾點思考[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