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涵騫?
摘 要:篆刻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它是集書法和雕刻兩者相結合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是一種用線條、刀法造就的抽象美,在此我稱之它為“篆刻之美”。篆刻是一種將方寸天地的石頭玩“活”了的藝術——方寸紅白蘊古今。在這方寸天地之間具有極高的審美情趣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有不可小覷的作用。本文結合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篆刻校本課程的教學,對初中引入篆刻作為校本課程而作了一些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篆刻;篆刻之美;校本課程;美術素養;蘇州市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158-02
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或多或少由于應試教育的緣故,中國美術教育在基礎教育之中往往因其作為一種副科而不被重視。在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以及美術思潮的更迭,使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的篆刻,在基礎教學體系中漸行漸遠。將地方篆刻引入到初中校本課程中進行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欣賞和熱愛。探索出以帶動地方傳統文化藝術的教學特色,即立足課堂、依托學校校本課程活動的構建。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及個性的發展。“在全國中小學教育探索走特色內涵發展之路的大環境下,在中小學設有篆刻教學,學生學習并了解中國篆刻藝術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是當下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大特色[1]”。
在初中校本課程的篆刻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小的方寸天地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篆刻之美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挖掘,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本文筆者就篆刻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探索篆刻之美方面談談幾點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一、定位優質資源,依托校本課程,挖掘傳統藝術
蘇州古稱吳,吳都、東吳,自古至今,經濟和文化都繁榮發達,長盛不衰。自元朝以后,蘇州便成為了文人薈萃之地,“吳門四家”更是家喻戶曉,以及清代的“四王畫派”等文人不僅重視書畫創作,也積極投身篆刻藝事,蘇州地區的文人篆刻就有了一定的影響。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繼承了吳門前輩的雅正印風并發揚光大,開創了中國印學史上第一個文人篆刻藝術流派——“吳門印派”,使篆刻藝術獨立成章。追溯到近代,1983年12月,蘇州成立了“東吳印社”,聚集了一批杰出的老一輩篆刻家以及新一代熱衷于篆刻藝術的中青年、海外人士以及蘇州周邊地區的篆刻家的加盟。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優質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各地學校也因地制宜的對校本資源的選擇、開發和建設也更為的重視。優質的校本教育資源不僅代表了一個學校的文化特色,也更重視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教育,使得學生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該校因地制宜的結合了蘇州地區篆刻的一大特色,開設了學校篆刻校本課程并聘請當地聲望顯赫的“東吳印社”的副秘書長凌榮昌先生到校進行篆刻的指導教學。(如圖1所示)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現代的學生被各種快餐式的流行文化所吸引,有的甚至崇洋媚外,而對像篆刻這類我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這不僅反映出目前藝術教育的缺失,更是在思想上對民族榮譽感的缺失。 面對篆刻這一課題,作為教師,就更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師生共同參與探究篆刻這一課題。
篆刻是結合筆、墨、刀、石、思想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篆刻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領略篆刻作為我國文字線條造型的獨特藝術之一,在石上刻字,若是能刻出墨在石上流動的感覺,不失為一種頗大的造化。讓學生通過篆刻的學習,充分挖掘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激發學生對篆刻的熱情,培養文化藝術的認同感。
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主動參與,探索篆刻之美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也是催化學生參與學習的最好途徑。對于初中生而言,從他們的年齡特征上看,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在教學中,教師始終扮演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篆刻教學的初始,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凌榮昌老師先是利用整整一堂課的時間將文字產生以及文字從甲骨文到大篆再到小篆的演變過程向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領略“文字之美”。講述六書之要:象形、會意、指示——古人造字的基本要素,使學生對“文字之美”有所領悟。又結合歷史談漢代的古人配印在身,以示身份和地位,印章又兼具“裝飾之美”。一枚小小的印章,體現了古人的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生活等信息。凌老師甚至將比學生“出生”還早的,刊登在泛黃的舊報紙上,與篆刻相關的內容找出來給學生看。通過印的多方面的講解,使學生對一方印有所了解,逐步產生對學習印章的興趣。
在興趣的引導下,帶領學生參與到篆刻的學習,又能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慢慢的理解“篆刻之美”,也能夠促進中學生利用美術進行多樣化的表達,促進對蘇州的歸屬感。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的使蘇州篆刻作為一種有效的課程資源融入該校初中美術教學。下面我就“篆刻之美”一一道來。
首先,篆刻具有線條美。在初中篆刻教學中,主要是以漢印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臨摹練習的多是小篆。每一筆畫刻在石頭上都是流暢的線條,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對稱。其次,篆刻具有形式美。篆刻教學以小篆為主,而刻在一方石頭上的小篆,對稱均衡,整齊一律,透出協調柔和的形式美。接著,篆刻具有石味。篆刻的載體是石頭,好的篆刻作品似有神助,字里行間透出一股金石之味。最后,好的一枚印章,還透著一股韻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文字一遍遍地修改調整之后,凌老師會親自修改每一個學生的印章。通過凌老師那些看似在“搞破壞”在字與字之間、邊框上的敲敲打打,最后竟能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飽經歷史滄桑的做舊效果。而這些在他人看來像是在搞破壞的舉動恰恰增添了一枚印章的古韻味。當然,“篆刻之美”遠遠不止這些,還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探討、去發現、去品味。
三、端正學習態度,重視學生問題,提升美術素養
“《美術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對美術文化的認知和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美術課程可以增強學生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2]”。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端正每一個走進課堂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因為學習態度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學習行為,也包括最后的學習效果。對于初學篆刻的初中生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識字。初學篆刻往往從臨摹工整的漢印開始入手,臨摹以漢印為主,而篆刻的文字往往是小篆,偶爾也會是隸書。對于小篆這個字體,學生往往因為文字的“繁瑣”而“目不識丁”。從學習篆刻的角度考慮,不學篆書,不研究古文字,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特別是近年來,由于青少年受社會的影響,連繁體字都不認識。用普通簡化的楷書結構去拼湊篆書,或用大小篆參差去恰印,往往會鬧笑話。《說文大字典》有篆法百韻歌,可歌可泣。不失為一本識篆的好書。“隨著臨摹的深入,從一開始的惟妙惟肖到有所舍取,這不僅是時間跨度上的要求,更是審美提升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印章都是符合篆刻審美的,創作者要有所選擇。[3]”所以此書也是該校學習篆刻課程人手一本的好書。“從臨摹得來的營養取決于你對原印解讀和認識的深度與廣度[3]”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耐心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跟學生說明那個字的來歷以及發展過程,讓學生曉之以理。其次,筆者發現,篆刻中最難的不是刻,而是修。“刻一方印,七分篆,三分刻。而在刻之中,又是三分刻,七分修。[4]”修整的過程是一個反思,檢查,自省,自學的過程。修改自己的作品,也是總結經驗,形成理論的過程。在細修的過程中往往要注意:比例、粗細、間距、方圓、轉折、頭尾、印角。同時,在修整的過程中,學生的美術修養也在潛移默化的提升。最后,重視學生在篆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作業采取的多主體評價方式,即先是讓學生自評,通過自身檢查審視篆刻出來的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接著同學之間互評,對比同學間的篆刻印章,找出不足之處以及優點,以便在同輩之間更好地學習改進;最后教師總結點評,歸納學生出現的問題,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以鼓勵表揚學生為主,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以及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
四、結 語
篆刻教學作為一種內涵豐富、承載文明,極具我國民族特色的藝術教學活動。在我國傳統文化長期的碰撞、交融、滲透之下,蘇州第一初級中學的篆刻教學因地制宜,定位優質資源,依托校本課程,發揮學校優勢,進行有效教學。由于筆者沒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淵博的篆刻理論研究素養,因此,本文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筆者將在后續的教學中去探討研究。筆者也期待初中組織篆刻作為校本課程的體系能夠日益完善,提高美育的教學效果,最終整體提高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美術素養。作為一名即將踏入工作崗位、承載美育使命的美術準教師,在整體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道路上仍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吳漢偉.中小學篆刻教學初探[J].青少年書法(少年版),2012(1).
[2]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版.
[3] 趙明.登堂篆刻課徒散論(二)[J].書法報,2017(14).
[4] 國石文化網[EB/OL].http://www.710qs.com/.2016.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