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露華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在長期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對128例住院時間超過4個月的乙肝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根據住院時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結果 長期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輕型憂郁和焦慮,通過心理干預后,均能有所改善。結論 有效的心理干預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利于早期穩定康復出院。關鍵詞:住院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理護理;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29-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染途徑較多,病程較長等特點[1]。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給其家庭及社會沉重的心理負擔[2]。長期住院患者在治療期間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致使其失去治療信心,用藥依從性降低,生活規律紊亂,產生不同原因的心理問題。故本研究對128例乙肝長期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的12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2010年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3]。其中男84例,女44例,初次住院31例,第二次住院49例,住院兩次以上者48例,醫保88例,自費40例。患者年齡在30~80歲,平均年齡48歲,按學歷分:文盲26例,小學程度54例,中學程度30例,高中以上文憑者18例,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慢性病毒性肝炎58例,中度慢性病毒性肝炎50例,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
1.2方法
由責任護士通過和患者的觀察和交談,了解其生活經歷,評估入院時的心理狀態,給予患者解釋,消除顧慮,發放調查表,讓患者填寫憂郁和焦慮評分表,發出128份,收回128份,根據調查結果針對性的給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出院時進行反饋,并對護理前后患者的憂郁和焦慮進行評價和比較。
1.3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長期住院的乙肝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經過護理人員動態的心理護理,心理狀態均有明顯改善,出院時憂郁焦慮評分低于入院時(見表1),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并且住院期間未因不良心理狀態而發生私自出院、跳樓、自殺、割腕等惡性事件,說明心理干預的有效性。
3 導致心理障礙的原因
3.1醫務人員因素
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都不可能被治愈,而且還具有傳染性,患者擔心醫務工作者對自己的疾病持有不負責的態度,對查體不認真,各種檢查治療不及時,而出現的一種心理焦慮狀態,或者是責任醫師解釋病情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辭,導致心態不好的患者胡思亂想,均可使患者出現不健康的心理反應。
3.2軀體癥狀
乙肝患者常有乏力,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道癥狀,療程較長,具有傳染性,種種身體不適造成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
3.3對疾病的認識
大多乙肝患者初次入院,文化程度不高,文盲或者是偏遠的農村,和其他患者同住一間病室,看到其他患者出現消化道大出血或者肝性腦病現象,拒絕同住一個病房,更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和他們一樣出現昏迷或出血,進而出現睡眠障礙,體重下降,整日焦慮。
3.4家庭、社會因素
乙肝大多是有家族遺傳史,但也有通過血液傳播或者性傳播,家族中無其他病例,而長期反復住院的患者隨著病情越來越嚴重,需要家屬陪護,患者擔心乙肝會傳染給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擔心親人會疏遠自己,拋棄自己,擔心朋友,本單位的同事會遠離自己,歧視自己,擔心同學知道后排斥自己,長時間的這種心理得不到有效緩解也會產生焦慮,憂郁心理。
3.5經濟支持
本次收集的案例中有40例是自費患者,且大多來自于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其中一些男性患者在患病前更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住院期間高額的治療費,檢查費,藥費,均使其不堪重負,從而產生消極的心理。
4 護理方法
4.1密切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要深入病房與患者交談,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問題進行全面的掌握,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管床醫生進行交流,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接受程度向其講解病情,重癥肝炎,心態不好者可隱瞞病情,各項檢查結果,需向家屬交代清楚即可,需要強調的是現在的護理模式強調的是優質護理,把時間還給患者,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每天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的動態變化,根據原因開導患者,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4.2注重生活護理
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應保持病室安靜,整潔,床單元干凈,大小合適,每天開窗通風半小時,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防止發生感染,用餐時病室里避免多人探視,無人抽煙,無人打掃,病房內無其他異味,努力創造良好的用餐環境,并指導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營養食堂人員溝通,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做到飲食多樣化,少食多餐,從各方面促進患者的食欲,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4.3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
這是心理護理的關鍵,首先根據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向其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正在進行的治療,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強調乙肝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雖不能被完全治愈,但是積極的配合治療,擁有良好的心態,疾病同樣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達到臨床穩定。其次,講解一些其他相同病情的案例,強調良好心態的重要性,也可轉移注意力,如和其他患者聊天,聽音樂等,把精神調節到最佳狀態,產生有堅定生活的意念,最后,護士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耐心解答,對一些心態消極的易動怒的患者,護士也因主動溝通,讓患者了解負性情緒對自身的危害,了解到有一個好的心態,不但疾病恢復快,而且惡性發展的幾率也會比較低。
4.4藥物方面的調整
對于自費的或者是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患者,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對于一些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可酌情使用國產藥,避免使用進口藥,以免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理承受壓力。
4.5放松訓練
首先,患者心理壓力大時,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作為一名護士,更作為一名傾聽者,就算不能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對待患者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其次,可指導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看電視,轉移注意力等;最后,也可不定期的進行一些乙肝方面的知識講座,使患者不要懼怕自身的疾病。
4.6健康教育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在于休息,飲食,用藥,心態等方面,中醫有云:“三份治,七分養。”指的是好好休養,從身體和心理上調整更好的狀態,再配合適宜的飲食,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輔以藥物治療,能夠促進疾病盡快恢復。由此可見,良好心態的重要性。
5 討論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損傷肝細胞,引起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我國是肝炎大國,但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運用,我國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的HBsAg攜帶率僅為0.96%。對于現在已經處于患病狀態,需要長期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指導他們應該積極面對生活,面對疾病,對此,臨床采用護理干預給予生理和心理指導,以提高患者信心增加治療效率[4],如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疾病方面的知識,提高患者預防意識;心理疏導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以從患者內心感受出發,通過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減少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生活指導可以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作息時間,適當有運動可以提高其心理承受力,更好的促進疾病恢復[5]。
綜上所述,有效的心理干預在護理長期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是很重要的護理措施,應貫穿和體現在整體護理中,落實在護理程序中,真正做到用優質護理服務患者,應該在護理工作中被重視,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吳蘊蕓.整體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24:3390-3391.
[2]張艷梅,吳雯,劉淑麗,等.循證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07:65-66.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2):168-179.
[4]呂春容,余巧林,周明.淺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0):2395-2396.
[5]金平.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3):37-38.
編輯/錢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