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瑞+顏云生+伍岳


【摘要】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通過對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以及大學畢業生就業力分析,提出通過加強學生就業思想指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增加實訓環節來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力。
【關鍵詞】就業思想;人文素養;就業力;大學生;實訓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腳步越來越快。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就業問題關乎著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穩定。同時,就業問題也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順利與否,間接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狀況。人們已經從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看到了高等教育競爭的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
一、當今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自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畢業生人數突破歷史新高,達到了765萬大關。根據相關政府報道公布數據及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應屆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達92.2%,與2015年同比提高了0.5%,但仍有60萬應屆畢業生沒有就業。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的應屆畢業生,再加上出國留學回國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預計2017年約有1000萬大學生競爭同一個就業市場。
人數眾多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客觀原因,另一個客觀原因包括傳統的教育模式及專業設置逐漸脫離社會需求。主觀方面我們要從學生本身來分析。
(一)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從小學到大學,學生都被動地接受父母、學校的教育,進入大學,脫離了強制的管束,他們越發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而后將這種心理帶入職場求職,不清楚適合自己的崗位,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求職的過程中盲目,也無形中增加了求職的失敗。這對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二)畸形的就業觀
當今大學生畢業后常出現好高騖遠的心理,在求職過程中一味關注工作區域、薪酬福利,而忽略工作專業本身。在招聘會現場也可以發現,公司位于發達地區的招聘辦公桌前,畢業生應聘人數明顯多于來自欠發達地區的企業或公司。有的大學生甚至在求職過程中企圖利用父母親戚的人脈關系來解決自身工作,存在著投機取巧的心理。這種畸形的就業觀,也給大學生求職過程帶來了更多的阻礙。
(三)核心競爭力并不明顯
如今的就業市場存在一種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大學生抱怨找不到工作,競爭壓力大,另一方面企業“高薪誠聘”卻招不到滿意的員工。兩者中間產生巨大的鴻溝,其關鍵原因是當今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不能滿足企業的職務要求。就業只能緩解暫時的生存壓力,而具備就業能力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即便后期市場環境發生改變,也具備跳槽、重新應聘的能力。所以當務之急是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分析
大學生就業力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實現其就業理想,實現自身本領,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就業能力包含畢業生獲得知識和發展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可大致分成三個模塊:思想道德素養、專業知識素養、人文素養。其中人文素養包含大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創新創意和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能力等。在三種素質模塊中,人文素養是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用人單位選擇應聘者時考慮最多的。從2015年高校畢業生社會評價調查中可以看出,除專業基礎知識是在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時的重要因素外,人文素養也是用人單位考慮是否錄取應聘者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刻苦踏實精神等方面。
上述用人單位反饋的統計結果,給提升當今大學生就業力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三、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方法探究
(一)加強學生就業思想指導
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多傾向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但現階段單一的人才已經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大學生涯是學生走上社會前的重要階段,也是樹立正確擇業觀的關鍵時間。加強學生就業思想指導,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做好從學生轉變為求職者的心理準備。然而,在中國眾多高校中,大學期間進行大學生就業思想指導的并不多。許多高校都缺乏專業的職業咨詢人員或有專人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工作。北京一所重點人文經濟類高校調查表明,受調查的205名學生中,62.2%的人沒有接受過就業思想指導,32.8%的人接觸過相關思想但未重視,只有4.9%的人接受過指導并將其思想運用到求職工作中。
正確的就業思想指導,能從學生就業的現狀本身,讓學生清楚未來所面臨的社會挑戰,提前做好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建立相關的未來職業目標,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盲目性。同時,根據往屆學生求職路上碰到的難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心理疏導及觀念樹立,拓寬就業過程中的思路,理性擇業。
(二)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提高學生就業力
在大學生涯中,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根據大學四年的教學安排及心態變化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為其走上工作崗位提前打好基礎。一年級剛進校,學生多對大學校園充滿憧憬,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多半會進入到一種迷茫的狀態,從而迷失學習目標。學??筛鶕煌膶I背景,開設相關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發展趨勢并開展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生對大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二年級期間應多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等,鼓勵學生多參與日常社會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競爭和技術活動來提高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前兩年的學習生活,學生已經對未來就業有了大致的方向。三年級開始,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專業喜好來選擇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就業、出國和為研究生考試做準備)。在這個時期,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學校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鼓勵他們創業,幫助他們了解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掌握創業或工作基本知識,提升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與傳統的教學相比,鼓勵和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更能帶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他們參與的興趣和操作、創新能力。同時,指導的課程還包括有關法律、法規,如何與用人單位溝通,如何寫一份好的求職信以及提高面試技巧等。此外,學??梢怨膭顚W生自主創業來實現就業,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政府政策扶持及資源共享。將人文素養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將其整理為一個整體系統。
(三)增加實訓階段,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
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本質是幫助學生提前進入社會,使其熟悉相關工作內容,提前進入工作狀態,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學生提前擁有了工作經驗。使用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它提供給學生進入社會的緩沖時間,促其做好心理調整,克服心理障礙,當學生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施莉.從就業能力的視角看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J].教育探索,2009(01):129-130.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02,21(03):91-92.
[3]趙頌平,趙莉.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4(21):65-66.
[4]N Wen.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for Improving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J].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