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研院所發展快速,人員需要逐漸增加。由于目前整體科研院所單位在設置崗位過程中通常確定眾多等級,沒有改變過去身份管理的思想,在評價指標時沒有切實做到量化處理,因此在崗位管理種,提出了崗位設置高中等級區分、加強團隊管理和考核、主輔系列分開、加強政策配套等幾方面建議,以期此項工作能夠穩定、順利實施。
關鍵詞:科研院所 崗位配置 考評 思考
事業單位改革是繼行政機關推行公務員制度、企業實行全員合同制之后,國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建立靈活自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實現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以新的分配辦法激發廣大職工的活力,增強單位可持續發展能力。
1科研院所員工崗位配置存在問題分析
1.1崗位設置等級太多,人崗矛盾加大
科研單位實行了科技體制改革,一般每個單位削減了人員編制的1/3,研究所人員規模變小,多數所人數在50人左右,有的只有30-40人。如按照13個等級劃分,每個等級上也就兩三人,無法體現出科技人員實際的業務水平,挫傷部分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的隱憂已經出現。由于是固定的崗位、固定的崗位等級、固定的崗位比例,以及較高級崗位設置的數量少,加之科研單位科技體制中實行的一次性政策,一部分同志已提前退休,近3~5年根本沒有退休的同志,所以,有人聘上了,其他的同志就只有等到這個崗位空缺了才有機會去競聘,有的同志可能退休時都等不到崗位空缺的機會,改革中新增了一些不和諧因素。
1.2實施辦法仍然難以擺脫身份管理的“窠臼”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人員實行聘用制是今后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也是當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對于事業單位轉換用人機制,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調動事業單位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意義重大。《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試行)》中的專業技術崗位基本條件規定,需符合國家和本省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有關規定,實行職業資格準入控制的專業技術崗位的基本條件。因此,具備相應的任職資格是第一必備的條件,也就是身份第一,即使勝任某一專業技術崗位,因不具備(或在一定時間內尚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也不能獲得崗位聘任,實際上仍然扭轉不了按身份管理的現狀。就一個科研單位來講,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更多地體現在研究室功能的合理分工上,其崗位職能體現在承擔科研課題、取得的知識產權、發表的學術論文、科技服務能力等方面。崗位應是按研究方向、工作職責設置。在研究所崗位整體結構呈金字塔排列的情況下,各研究室崗位更應按照金字塔結構進行設置。
1.3崗位評價指標體系難以量化,難以排隊確定等級
河北省科研單位一般為法人單位,除了具有研究系列的職稱外,還有農藝師、會計師、經濟師、檔案師、工程師、教學系列等其他專業技術系列,其評審委員會分布在農業、財政、教育等不同的部門,各系列職稱評審自成體系,評審條件相差較多,與農業科研單位的主系列即農業科研系列評審條件根本無從比較。目前,按照研究所整體設定比例的辦法,各個系列在一個單位進行評價,很難找到合適的評價指標,系列之間沒有可比性,難以明確崗位職責條件。
2科研院所員工崗位配置與考評的建議
2.1崗位設置高等級宜細,中初等級宜粗
對于一個單位整體而言,崗位設置等級越細,對職工的細分程度就越高,進入相應崗位的人數就越少,人崗矛盾和激勵作用就會相互制約、此消彼長,因此應該區別對待。按照這次1∶3∶6設置想法,人才結構控制為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中初段人才多。對高等級崗位設置較多層級,涉及人員少,激勵作用大,這些科技人員一般工作資歷長,群眾公認度高,其工作能力、貢獻也較易劃分。相對而言,競爭帶來的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些。中初等級科技人員,一般工作年限較短,工作能力和經驗正在積累,彼此在水平上相差較少,但他們的上進心更強,如果設置的崗位等級差距過大,涉及的人員又多,相比較競爭引起的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因此減少弱化等級有利于維持一個團隊良好的合作意識。
2.2強化團隊意識、科學設崗,真正按照崗位管人,按照崗位要績效,加強崗位考核
首先,依據單位職能劃定研究室及輔助部門。按照專業技術人員等級在各研究室、輔助部門進行崗位分配,在尊重現有人員分布的前提下,合理分布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的人員,使各研究室、輔助部門之間人員等級呈金字塔排列。業務水平高、合作意識強的研究室團隊,給予相對較大數量、較高比例的高級崗位或重要等級崗位。這樣職工就會意識到,個人發展與團隊發展密切相連,不能只顧自己的業績,還要合力把團隊建設好,把業務水平提高上去。沒有個人業績是不行,但光有個人業績和資歷也是不夠的。
2.3輔助系列
全院排隊輔助系列總體比例較小,應放在更高一級集中評審,如在全院范圍內。這樣既利于主系列統一量化打分,保證主系列更加公平,減少人為因素干擾,也有利于輔助系列技術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增進交流,促進公平競爭。上級單位按照一定比例,設置高級、中級、初級崗位,統籌使用。
2.4配套措施要完善
從我國的現實來看,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實際上只能是非營利的或非企業的,在短期內不可能是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需要相應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應充分考慮其難于市場化和對“三農”工作的社會公益性,應從政策上予以傾斜和保障。其次,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如未聘人員的就業、補償和安置問題,人員流動后社會保障制度的連續與銜接問題等都必須認真研究解決。
3結論
崗位聘任工作的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促進了科研事業的發展,是否促進了一個單位的和諧。崗位聘任工作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政府主管部門應及時分析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崗位設置工作穩步健康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趙宏遠.農業科研院所崗位設置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8,27(6):89-91.
[2]李歡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績效考核模型設計[J].科學與管理,2008,28(1):62-63.
[3]歐陽歡,方驥賢,唐冰,等.科研事業單位人員績效考評體系與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1,31(3):18-21.
[4]吳舜潔.淺析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薪酬激勵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1(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