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暉
摘 要:從初中化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入手,分析當前傳統文化寓教于初中化學教育的現狀,結合教育部頒布的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文件精神和教學實踐經驗,對進一步推動初中化學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文化自信;初中化學教學
2014 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化學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如何在化學教育教學中重視結合化學學科特點,適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一、初中化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 從歷史視角認識傳統文化對化學教育的科學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現內容是多方面的,在初中化學課程上,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化學的起源。西方化學家普遍認為,“近代實驗化學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煉丹術”。實際上,歐洲煉丹術來自十二世紀傳入的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人的煉丹術則是九、十世紀由我國煉丹術傳入衍變而成。化學(Chemistry),源于阿拉伯煉金術Al-Kimiya。據考證,金液的泉州語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所以我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說:“(道教) 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我國煉丹術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據統計,其中所涉及到的物質有60多種,也分類研究了各種物質的性質,特別是相互反應的性能,為此涉及的各類器皿有升華器、蒸餾器、研缽等,創造的各種實驗方法有研磨、混合、溶解、潔凈、灼燒、熔融、升華、密封等,都給現代化學奠定了基礎,建立起初步規模,為近代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說:“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的。”而這個歷史事實卻是大多數西方人所不愿意說的。
2. 從人本視角認識傳統文化對化學教育的人文價值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化學教學應當是幫助學生在其頭腦中創建一個屬于他的廣闊無垠、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堆干癟枯燥記憶和計算、邏輯和推理,力圖讓學生多快好省地掌握應考知識。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人文性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征。在化學學習中進行人文滲透,如闡述其豐富的哲學內涵、美學內涵、情感內涵等,必能收到意外之喜。
3. 從環保視角認識傳統文化對化學教育的思想價值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多處體現了環保思想,如不污染水資源、保護稀土資源、酸雨的危害等。實際上,對于天地自然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儒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愛物”;《莊子·秋水》“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佛家強調:“心凈則國土凈”,均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資源。當前人類面臨著環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和臭氧層空洞等諸多自然問題,綠色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方興未艾,卻似乎不足以應對這一大堆挑戰,因為化學貫穿于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與能源、資源、信息、環境和生命等問題緊密相連,而這些實際問題并不是靠單純的化學知識就能解決的。西方學者開始把視線轉移到東方,要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髓中找到答案。
二、 對教材中傳統文化因素的分析
1. 化學教科書中引入的傳統文化元素
整理教材上下冊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下表所示)。
從下表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對傳統文化的介紹有14處,表現形式多為圖片和文字,緒言分布最多,有5處;走進化學世界與金屬和金屬材料各3處,燃料及其利用僅1處,其他八個單元都沒有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看到,教材蘊藏著較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編者們不僅注意把傳統文化元素與化學學科特點相結合,巧妙地融入到教科書中去;而且都堅持正確導向,材料多選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承擔起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2. 對引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分析
一是引入內容過少。這一點在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里表現要豐富得多,例如在“化學與生活”這一章里,就有“神農本草經”“我與地球相依為命”等6項內容。二是表現形式比較單一,幾乎都是圖片。唯一的對“化學實驗室前身”的文字介紹也是語焉不祥,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則有“化學史話”“資料卡片”“科學視野”等12種形式,使學習者多層次、多角度地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三是文化元素不夠充分。初中化學教材只涉及了傳統生活和文化遺產兩個方面,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則涉及的范圍就要廣泛得多,有科技、經濟、政治、地理、歷史、建筑、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等內容。此外,還有植入內容碎片化,呈現方式缺乏整體性,舉例說明淺嘗輒止,文字表達含蓄隱晦,傳統文化自信不足。
三、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 闡發已有的傳統文化知識
如在教科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一課題中,“其中教材中圖1-7”展示了我國古代煉丹時發明的一些實驗器具,這是最古老的化學實驗儀器,是我國古代化學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可簡單介紹其基本情況和用途,以了解這些儀器與現代化學儀器的關系。如丹臺相當于現代的實驗臺(桌),主要是擺放鼎等煉丹器材,進行煉丹的操作。丹臺設計十分講究,《金丹秘要參同錄》載:“壇高三層,各分四方,而有八門。”三層壇分別與天、人、地相合,八門是象征八風。丹臺上“垂古鏡一面,前用純鋼劍一口”。與現代實驗臺需要的耐火、耐腐蝕等要求頗多異趣。抽汞爐又叫作飛汞爐,相當于現代的蒸餾設置,專門用來抽煉水銀。下半部是加熱的爐子,上半部是盛放原料的密閉容器,《飛龍經》上講:“鼎上蓋密泥,勿令泄炁。”旁通管子,使容器里所生成的水銀蒸氣經冷凝后流入到罐里。這些煉丹設備,它們的功能與現代化學儀器已相差不遠了,只是式樣、質地不同,而又多了很多神秘性。
2. 挖掘本有的傳統文化內容
挖掘本有的傳統文化內容要從傳統思想、傳統習俗、傳統生活、傳統藝術、文化遺產五個方面著手。如傳統生活中煤、石油的使用,東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天然氣的使用在西漢楊雄《蜀都賦》 也有提及,這些成就都可讓每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如傳統技術中,《淮南萬畢術》紀錄:“曾青得鐵,則化為銅,外化而內不變。”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實驗后也說:“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可說明金屬的活動性,初中化學課本含蓄地說曾青是“銅鹽”,實際上“曾青即堿式碳酸銅”(張子高,《化學史稿》),莫斯科大學《普通化學教程》也有描述,不是CuSO4。因為《本草綱目》中講:“曾青,無毒。斑瘡入目,曾青一錢,搗汁和點。”而膽礬CuSO4·5H2O有毒,用于農業殺蟲劑和水的殺菌劑。這樣一講,可以說是讓學生興趣盎然,發現化學原來也可以這樣豐富精彩。
3. 補充必要的傳統文化內容
(1)融入詩詞教育。學校詩詞教育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是文化藝術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化學這門科學課程里,自如地在講課中插入詩詞,必然令課堂耳目一新,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都得到鍛煉。例如,在第四單元“自然界的水”里,P69卷首是一幅水的圖片,清澈明潔,水珠四溢,此時可問“問渠哪得清如許”,學生定當會心一答:“唯有源頭活水來。”教師順勢導入新課:“對啊,今天我們就讓有關水的化學知識潺潺流入我們心間。”在談到水資源匱乏時,有一幅圖片是“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樹木枯死”(P71),為加強學生的印象,可使用對比教學法,說此處當年蘇軾所見是“水清石出直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王籍所聽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所見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樣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
(2)融入傳統哲學思想。愛因斯坦說:“哲學是其他一切學科之母,她生育并撫養了其他學科。”初中化學課程中的內容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從人文的角度我們可以予以補充。如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陰陽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區別和概括,陰陽之間對立斗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周易·系辭上》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在初中化學教材中俯拾皆是,如陽離子和陰離子、硬水和軟水。在講到原子的結構時,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那么中子呈中性,是否超出陰陽學說之外?答案是否。中子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下夸克和上夸克之電荷互相抵消,所以本身不帶電荷。再深入一層,則是明物質和暗物質的區分了,還是離不開陰陽。質量守恒定律則符合陰陽平衡理論,陰陽消長是量變過程,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性質也各異;陰陽轉化是質變過程,如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木炭燃燒充分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補充。
在化學教育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是形勢所趨、歷史必然,融入的內容和方式多姿多彩,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初中化學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與提升的嬗變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寧市龍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