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紅
摘 要:學習一門語言需要語感,學習數學需要數感,學好音樂則需要良好的樂感。良好的樂感是學生學好音樂的基礎和保障,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文章主要針對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樂感的教學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究,以期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教學;教學方法;樂感
音樂教學屬于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生理特點,對音樂教學的方法和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注重培養學生的樂感,逐漸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聽”是培養學生樂感的根本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教師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聆聽音樂中去,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聽”,這樣才能確保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例如,《森林狂想曲》一課,節奏歡快,音樂元素十分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聆聽,然后提問:“大家從這首曲子中聽出了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從何而來?”學生第一次聽音樂由于只注重于音樂旋律,對于樂曲中的音樂元素沒有注意到,回答上來的寥寥無幾。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第二次播放,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聆聽,學生聽出幾種聲音后臉上露出喜悅之色,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播放完畢后,學生爭相搶答:“我聽到了笛子聲!”“有小提琴!”“有布谷鳥、蛙聲、蟬聲!”“我還聽到了泉水的聲音!”……不一會兒,學生將大部分的聲音都準確地回答了出來。這樣的教學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聽覺經驗,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聽覺靈敏度,培養學生的樂感,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唱”是培養學生樂感的核心
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唱”應該是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學生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小學教育階段,“模仿”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歌曲演唱的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著名的兒童歌曲、樂曲等,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學唱或欣賞,培養音樂能力,提升音樂修養。例如,在三年級《在祖國的懷抱里》教學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歌唱,注意發音時氣息的飽滿、情感的表現,讓學生仔細感受每一個音符,體會歌詞中的愛國情感,培養起學生的良好樂感。
3.“拍”是培養學生樂感的途徑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節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拍”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音樂節奏進行訓練的。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拍手訓練,來對小學生的節奏感進行有意識的訓練。例如,常見的拍手律動“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等,都可以對小學生的節奏感進行訓練。同時,在拍手訓練的過程中,要將拍手、拍腿、跺腳等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靈敏度,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樂感的發展。
4.“記”是培養學生樂感的保證
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聽記各種樂器或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的能力。一旦學生對某一事物或者聲音產生興趣,就會將這些聲音記住。教師可以將一些音響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學生會有意識地將這些內容記憶下來,這樣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才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去聆聽聲音,并將這些聲音記住。例如,在教學音樂欣賞課《民族樂器的認識》的“打擊樂器”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依次介紹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缸鼓、排鼓、云鑼的相關知識,并播放其聲音;而后打亂順序對這些打擊樂器進行混排,再讓學生依次聽辯各打擊樂器的音色。通過對樂器音色的具體識記,學生對樂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潛移默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樂感。教師用錄音機將這些聲音錄制下來,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快速分辨,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音色的記憶能力明顯提高,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有所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能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樂感,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 丹.合唱教學對小學生樂感培養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旬刊),2013(9).
[2]沈 思.小學生樂感的培養方式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版),2015(6).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城關中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