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英
【摘 要】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打好學習基礎,讓學生養成學習的習慣。不管是哪一科目的學習,學習興趣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興趣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54
如果學生本身對那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們在學習上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是為了給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以便他們在初中高中能夠解決更多的數學難題。小學數學的學習,是為了能夠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實踐題,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的興趣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好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數學中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一、培養學習興趣的意義
學好數學可以為學生學習其他自然科目打好基礎。不管是大的方面還是小的方面,數學都是運用得非常廣泛的,因此學好數學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學生在學齡期養成學習的習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繼而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而要想學好數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顯得非常重要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成熟,但他們的各方面都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如果學生的數學興趣被培養出來后,他們就會更加主動的去探索數學知識,對于學習任務也會更加快樂的去完成。另外,如果教師不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就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這樣的話就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數學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影響學生數學的學習,也會對學生學習其他科目造成影響。
二、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培養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
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習興趣作為一個教學問題,它必須和學生的發展特點結合起來,它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符合學生成長的身心規律,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
1.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指的是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適應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有特點制定培養計劃。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強,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要適應他們的這些特點,善于用問題去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培養起來了。
現在的教學形式中出現了很多的培訓機構,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學生差哪補哪,還有就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培優計劃。比如在數學方面就有奧數培訓的板塊,這有些方面或許是對學生的學習有用的,但是有些方面卻是不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的,比如奧數的培訓。奧數的題很多都不適合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很多問題的設置都超出了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這樣就很容易打擊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繼而讓他們感覺數學學習起來好難,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許奧數的培養適合少數學生,但它絕對是不適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培養的,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推廣此培養方法。
2.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的是,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現有的學習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過程中,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太過簡單,就不容易勾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太過困難,就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既不太簡單又不太困難的問題去啟發學生,盡量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然后在此基礎上,加深一點點難度,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覺到問題的難度,也能讓他們知道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又能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學習有挑戰性,學習起來又有成效。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有了動力,在數學課堂中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這也就達到教學的目的了。
(二)采取的方法
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這些基本原則為準則,然后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來達到培養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觀察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把握他們的學習基礎,然后根據他們的學習特點找出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制定恰當的教學模式,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法,然后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把心思放在學習中來,以便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
然后,根據不同學習基礎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基礎是不一樣的,如果教師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勢必會讓班上的一部分學生產生不好的學習體驗。不同的學習基礎的學習對學習是有著不同的體驗,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要高一些,他們在學習中能解決的數學問題也要多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學習困難一些,他們遇到的學習問題也就要多一些。
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給他們不同的學習評價,好讓他們保持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比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適時的鼓勵學生,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注意提醒他們不要驕傲,要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總之,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循序漸進地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好讓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這一學科。為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保持學習的興趣,教師不要也不能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不要給學生布置過多的家庭作業,而是要把每一次的家庭作業都以質量要求,仔細地給學生講解完,以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探究更多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果。同時,教師要多研究其他教師的教學論文,把他們論文中適合自己學生的地方提取出來,再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