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在轉變學生認知方式、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本文作者就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數學 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91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的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方式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整合的作用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加強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整合的研究,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讓高中數學課堂“活”起來,把高中數學知識“用”起來,讓學生腦子“動”起來,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優勢。
一、創設求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集文字、圖形、動畫、音頻、視頻、投影等媒體技術,集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問題時,適度運用多媒體,或把重點、難點的內容設置成醒目的顏色,或讓“固定的”幾何圖形運動起來,提供豐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
在教學《三垂線定理的證明及應用》一節中,是證明線線垂直及線面垂直的重要依據。在證明定理的過程中,若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和掌握它。具體做法如下:把直線a動起來,分別停到直線OA外、O點處、直線OA內,再把平面α轉向900,再重復以上a的運動。學生通過觀察不難得到直線a與平面PAO的關系,從而得到結論。
通過動畫模擬,解除了傳統教學中學生憑空想象、難以理解之苦,他們積極思維,尋找圖形中的內在聯系和進行公式推導的能力大為加強。這樣動態地觀察而得到的結論比靜態觀察得出的結論形象更鮮明、印象更深刻。由此可以看出利用CAI課件,通過具體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展示知識背景,激活學生思維
高中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再現高中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猜想結論,發現定理和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授《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和距離》一節中,在導入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以熟悉的正方體為例,復習空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后,教師運用CAI課件動態地演示兩條異面直線的相對位置關系,請學生觀察圖中的幾對異面直線?教師指出:從位置關系說,同為異面直線,但它們的相對位置,是否就沒有區別?此時,學生回答:有區別。教師緊接著說:既然有區別,說明僅用“異面”來描述異面直線間的相對位置顯然是不夠的。在生產實際與數學問題中,有時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它們的相對位置,這就給數學提出了一個新任務:怎樣刻畫異面直線間的這種相對位置,或者說,引進一個什么數學量來刻畫這種相對位置。
這樣引入新課,揭示了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和距離出現的背景,將數學家的思維活動暴露給學生,使學生沉浸于對新知識的期盼和探求情境之中,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以觸發。
三、注重雙邊活動,適時點撥引導
要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善于啟發、引導、點撥。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應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其已有的知識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第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啟發的特點就是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但由于各種因素不同,個人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也不同,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因人而異,所以我們的課堂也需要群力智慧。
為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才能做到啟發得當,引導得法,點撥得巧。我們還以《三垂線定理的證明及應用》為例,通過教師演示課件,讓學生觀察平面內一條直線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條斜線垂直?即怎樣判定平面內的直線與平面的一條斜線垂直?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三角板和鉛筆在桌面上搭成課件中的模型,使鉛筆與三角板的斜邊垂直,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并發現規律。
教師根據教與學的實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猜想、發現新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還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總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是以數學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數學的教學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特點,有利于教師克服目前的困難,大膽地參與整合實踐。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選擇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整合實踐。
參考文獻
[1]藍善貴.淺議如何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才智》.2013年.第15期
[2]張嶺.高中數學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有效性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1期
[3]楊紅云.淺析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數學自主教學模式《學周刊》.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