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摘要 本文以福建江夏學院SQA HND項目為例,從課程設置、課外活動和教師培養三個方面探討中外合作項目下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中外合作項目 跨文化交際 策略
0引言
國內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于許國璋教授在1982年發表Culturallv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許教授在外語教育界中引入了語言和文化的研究。何道寬教授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全面發展,經貿合作不斷深化,雙邊和多邊文化與教育交流取得長足的發展。
在中外交往日趨緊密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推動中國學生站在世界公民的角度考慮問題。本文以福建江夏學院SQAHND項目為例,從課程設置,課外活動和教師培養三個方面探討中外合作項目下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1院校現狀
本專業教學采用“3+1”教學模式。即:國內全日制學習3年,第1年為國際預科課程,強化英語;第2、3年為SQAHND項目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國內3年學習期間,學生應通過雅思英語考試(成績要求6.0分),獲得符合本校要求的專業課成績,具備相當的英語水平和金融服務專業的職業資格。第4學年,學生達到國外大學要求,可以進入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愛爾蘭、法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多所大學留學1年。成績合格者獲得國外大學學士學位證書,同時學校承認其在國外大學所修課程學分,獲得國內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根據福建江夏學院國際教育學院SQA HND專業的培養方案,學生可以選擇在第4年出國留學,留學期間容易遇到跨文化交流的挑戰。這與傳統的中國應試教育恰恰相反,其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中國的學生在高中的英語學習階段中,把較多的精力放在英語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層面上,忽視了對口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英語學習和實際跨文化實踐脫節。
2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
2.1國外研究現狀
跨文化交際,簡稱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美國文化人類學家Edward Hall在1959年《沉默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里首次提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后,許多語言學家開始相繼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其中,英國語言學家Michael Byram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英國語言學家Michael Byram在1997年《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教學評估》中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態度(aRitude)、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和意識(awareness)四個因素組成的ICC模型。0Michael Byram教授的ICC模型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知識,態度和技能和意識。
跨文化知識(savoirs):談話者對本國和他國的社會團體,社會產品,社會行為,和社會和個人交往過程的了解。這種知識包括兩方面,本國社會文化的知識和在他國文化中闡述本國社會文化的知識。
跨文化態度(savoir ztre):一種好奇和開放的心態。當他國擁有與本國不同的價值觀時,擁有能力站在他國的角度看待國際性問題,而不把本國的價值觀當作唯一正確的信念。
跨文化技能:解讀和關聯技能(savoir comprendre):從他國文化的角度解讀本國的文件或事件和從本國文化解讀他國文件或事件的能力。發現和交流的技能(savoir apprendre/faire):習得他國文化和文化行為的能力和在實時跨文化交流中運用知識,態度和技能的能力。
跨文化意識(savoirs'engager):基于明確的標準對本國或外國的規則和觀點和行為進行評估的能力。
2.2國內研究現狀
1983年發表Introducing A New Disciplin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的論文。此后,國內語言學家開展了跨文化研究。林大津教授在1996年發表了《跨文化交際研究》。胡文仲教授在1999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發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楊盈、莊恩平(2007)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能力系統、交際實踐能力系統、文化調適系統和全球意識系統共同組成。
3策略分析
福建江夏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教師培養和課外活動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果。
3.1課程設置
(1)HND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需要培養。學院在第1學年開設雅思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課程,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重點強化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學生通過雅思課程,習得外國的文化,理解外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從第2學年開始,每個學年設置雅思綜合訓練,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鞏固英語能力。邀請外教上課,使學生了解他國的價值觀。國際教育學院在第2學期開設外教的雅思口語課,使學生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讓學生傾聽外國人的看法,站在他國的角度看待本國問題。
(2)享受英式教育:由于SQA課程模塊中強調實際運用元素,整個課程采用英國的教育模式進行學生培養,引入演講式、討論式、談判式、游戲式課堂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實行英語教學,小班授課,學生用英語完成作業,將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為以后的海外學習和工作提供幫助。
(3)導師輔導優勢:采取小班講課,設立導師為學生提供學術一對一輔導,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低年級助教,從各方面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研究。
3.2教師培養
(1)SQAHND福建江夏中心選送優秀的教師赴英進修,拓展了教師的視野,獲得了最新的知識,讓教師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2014年,學院組織HND專業課程教師前往英國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進修學習。學習內容包括:討論如何組織好HND的教學以及在HND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了解SQA-HND的質量標準體系,內審和外審的具體要求。如何利用Assessment Support Pack和Unit Specification,根據課程情況,寫好教學計劃和教案,充分備課。通過公開課和各式教研活動,了解蘇格蘭的教學體系以及課堂教學的組織,了解中西方教學模式的差異。
(2)國際教育學院(SQAHNI)項目中心制定雙語教師培訓計劃。開課前一個學期,雙語教師和雅思課程教師必須接受培訓計劃安排,該計劃主要是:填寫教師發展計劃,組織首次開課教師進修一個學期,采取到相關院校或國外跟班聽課方式進行。每學期每月召開課程小組會議,進行教師的專業課培訓。每個學期開學前開展“Induction Week”活動。了解SQA HND項目信息和英式教育方法,了解考核員、內審員職責和流程。了解雙語教學方法或雅思培訓要求,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技術,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分配授課時間。熟悉職業教育和取得職業資格的要求,學生獲取HND學歷證書的條件。熟悉導師制及輔導學生的方法,以及導師的責任。這在國內傳統的“一言堂”授課中是很少見到的雙向文化交流。因此,筆者認為是值得宣傳的先進教學方法。
3.3課外活動
HND課程外審由英國SQAHND項目派員進行教學質量評審,SQA每學期派外籍專家組來我校進行一次外審,對我校的內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員資質與水平,教師資質與水平,學生課業質量等方面進行嚴格系統的審核。
外審期間,SQA官員和專家會分別與考核員、內審員、學生座談,了解教學情況。外審審核的內容包括:評估和等級的結果、學生課業的質量、內審的有效性、內審記錄和學校的物質和人力資源等。依據外審情況,做出外審報告,外審未通過須進行整改。外審員或者系統評審員提出任何改進意見或措施,相關教師或考核員要及時按照建議進行改正。外審結束后,SQA外審組將就教學管理質量給出口頭和書面的詳盡反饋的意見。sQA HND的外審活動中的學生座談會推動學生、教師和外審員三者溝通,鍛煉學生基于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進行自我闡述和與外審員溝通。
4結論
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現代國際教育的必備品,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跨文化的知識、態度、技能和意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四大維度,是外國專家研究的重點。福建江夏學院通過縝密的課程設置,嚴格的教師培養和豐富的課外活動,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現有的培養體系不夠完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對本國文化的輸入,創新課外活動的形式并引入跨文化能力評價表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進行持續性的跟蹤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