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衛榮
[摘 要]通過實施“統分”兼管的管理新模式,既抓“規劃引領”,又放手“項目實施”,以分步推進、多措并舉形式,使全市校園文化建設呈現“百花齊放、各有所長”態勢。
[關鍵詞]統分;收放;優質;學校文化
回顧浙江省溫嶺市校園文化建設,經歷了認知、探索、創建、發展的歷程。從以“凈化·綠化·美化”和“學園·花園·樂園”為載體,到以“新農村教育”為發展方向,推動學校文化“一校一品一景”的創建工作,再到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創建美麗校園、快樂校園,從校園物質文化打造到學校精神內涵凝練,溫嶺市實施“統分”兼管的管理新模式,既“抓”又“放”。所謂“抓”即抓“規劃引領”,所謂“放”即放手項目實施,推介“百花齊放、各有所長”。通過統分兼管、收放融合、分步推進,科學引領學校實施校園文化建設。
一、高點定位,實施規劃引領
1.審視定位,明確建設目標
為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全面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使溫嶺市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深入開展,市教育局加強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部署和統籌安排。自2014年起,市教育局陸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全市中小學2016年度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重點提出了整體規劃、“三風”建設、“班室”文化等七方面的要求;2015年,以“美麗校園”建設為抓手,重點抓校園環境建設,樹立了一批“最美校園”;2016年,以“快樂校園”為載體,通過抓活動文化、行為文化等校園精神及內涵的提升,進一步明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2017年,市教育局以“幸福校園”建設為平臺,在全市樹立了一批“環境優雅、理念先進、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品位高雅、個性鮮明”的“文化校園”樣板。
2.行政推動,實行專業引領
為全面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創建工作,市教育局實施行政推動和專業引領雙結合,專門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創建工作咨詢委員會。前者主要負責規劃、指導、督查、協調全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后者主要參與全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的制定,指導各校創建工作的開展,參與創建工作考評。同時,市教育局還要求各校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做到規劃、方案、制度、人員、經費、考核全面落實,最后由市教育局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全方位督導考核。
二、分步推進,落實兩大策略
1.以“項目化運作”推進建設
自“美麗校園”創建以來,市教育局進一步加大了對全市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通過“項目化建設”的方式,按照“整體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總體思路,分項目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并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啟動校園景觀、“班室”文化、“三風”建設、校訓校歌等十多個學校文化項目建設。2016年,市教育局共認定了13個文化項目。在認定過程中,要求學校做好總體策劃,運用特色創建和設計手段,內外兼顧,分步實施,逐層提升。
2.以“快樂校園建設”升華內涵
2016年,市教育局啟動了“快樂校園”建設活動,更加明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總體要求,通過促基礎建設,抓全面鋪開,提升學校領導、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水平。市教育局從凈化、綠化、美化“三化”著手,致力于辦公室、教室、寢室等“五室”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從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逐步過渡到學校的內涵建設、精神提煉,從擁有相對優勢的學校著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創建評估、成果提煉和推介工作,用專項資金既“填谷”又“造峰”。2015至2016年,共有53所學校創建了美麗校園,36所學校創建了首批快樂校園。
三、多措并舉,完善文化建設體系
1.巧借東風,力抓物質文化
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將校共體建設、省標準化學校、義務教育均衡市創建等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借各類創建之東風,進一步加大了物質文化的建設力度。
(1)整體上豐富建筑文化。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好的學校,墻壁也會說話。”校園文化所營造的育人氛圍時時刻刻都在發揮作用,尤其是校園建筑文化。市教育局要求學校因地制宜,通過對學校原有布局、標志、建筑物等再設計、再創意、命名和修繕等方法,整體布局,統一規劃,精心布置每一個樓層、每一面墻壁、每一處建筑景觀等,使其潛移默化地發揮出育人的功能。如溫嶺中學的“高瞻遠矚”“飲水思源”等校園景觀,雅致、深刻又富于詩意;新河中學的草廊春暉、華硯邀月等八大主題文化景觀,秀麗、靈氣又飽含意蘊;新河小學的月研池,清澈、靈動又意味深長。
(2)細微處提升環境文化。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市教育局致力于打造精致校園,要求學校在整合、挖掘本校原有綠化、雕塑、標語、櫥窗等景觀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校園環境建設,鼓勵師生參與到校園環境的設計與維護中,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角一景都成為學校文化的載體,處處都有教育契機。如石橋頭幼兒園利用廢舊材料,設計不同主題的大環境和區域布置,美觀、實用又節約;大溪小學的鉛筆廣場、紫藤花園,色彩明麗、活潑又典雅。
(3)深層次打造廊室文化。校園廊道、“五室”能折射出一所學校的文化內涵。廳堂的陳設、空間的布置,都能影響學生的觀念、行為表現和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校結合本校的辦學理念、目標和特色,精心打造校園廊室文化。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營造一種團結協作、積極向上、快樂和諧的學校文化氛圍。如九龍學校的文化長廊,集幸福爬行榜、名師苑、創意小鋪和微課程等寓教于樂的內容于一體,特色鮮明,趣味盎然;橫峰小學的典雅型廊道,集書吧、休閑于一體,古樸實用;還有錦園小學的休閑讀書吧、校園科技館等。
2.提升維度,潤養精神文化
(1)創新理念,深化內涵。辦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好的辦學理念可以領跑學校的發展。市教育局在“三化”“五室”等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加強“三風”建設、校訓校歌征集、校史研究、文化傳承等措施,要求學校在理念上刪繁就簡,披沙揀金,創特色、出品牌。如石橋頭鎮中心幼兒園依托農村生態資源,塑造“野趣之樂”;濱海鎮第二小學把“善化教育”作為辦學宗旨,為學生搭建了幸福成長的階梯;市職業技術學校以培養現代人才為目標,通過校企文化對接,實施3Q7S體驗、創業和道德實踐三大教育等。這些學校在辦學理念的設計上不斷提升,一種倡導陽光、民主、開放,體現人本、公平、公開的文化正能量正逐步形成。
(2)一章三制,完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2015年,市教育局以省規劃課題“區域推進現代學校‘一章三制建設的行動研究”為平臺,從學校章程到校務委員會、代表大會和家長委員會制度的研究與探索,以理念轉換、建章立制、結構重組、機制創新、品質提升等“五行動”為策略,深入研究并開展了新形勢下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與試點工作,這對深化溫嶺市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3)開拓課程,豐富文化。在課程文化建設上,市教育局借助省、地精品課程評比平臺,積極鼓勵各校挖掘資源,開發實踐活動課程,豐富學校文化。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共開發實踐課程360多門,其中省級精品6項,地市級52項,市級300多項。如新河鎮中學借助“一心兩翼,一館兩室”平臺,開發了“地震科普”課程;松門小學通過“讓創意成為一種習慣”的目標,一路探索,編制了《創意手工》教材;城南鎮第二小學以“儒雅教育”為核心,先后開發了課程“雅誦”與“游學指南”。課程內容涉及20多個領域,列入學校必修或選修課的有50多門,面向學生的有270多門,大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課程文化。
(4)搭建平臺,充實活動。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推進,市教育局在全市極力營造多彩的文化活動氛圍。每年常規舉辦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會、文化藝術節、中小學生書畫賽、科普活動等體藝、文化活動。同時,也要求各校相應地開展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活動,以活動來豐富學校的文化。如溫嶺中學的塑造“五個溫中”系列活動;錦園小學的“弘揚傳統文化”特色活動;城北小學的“陽光精氣神,快樂321”課間活動;石塘小學的“海韻漁文化”活動;巖下小學的“觸摸體驗”活動等。
3.著眼品質,打造特色文化
市教育局以建設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為抓手,通過部門聯合、項目開發、區域推動等模式,進一步打造特色文化。
(1)聯合部門,開發項目。市教育局聯合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體育局、法院等20多個職能部門,通過專業人才輸送、設備設施投入、專業技術支助和陣地建設等方式開發了食品安全、體育實訓、法制教育、地方文化等80多個學生實踐項目。而且市教育局還編印了《溫嶺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名錄》,希望通過對實踐基地、實踐項目的認定,不斷加強學校特色文化的發展。
(2)區域發展,形成特色。全市各校充分依托區域特點,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地建設特色實踐項目,提升學校特色文化品位。目前,市教育局認定了旅游、愛國、科普、農藝、棋類等地方特色項目50多個。如長嶼小學利用長嶼硐天資源,建設了旅游實踐項目;大溪小學依托當地歷史、人文等紀念場館,建設了地方文化項目等。
從溫嶺市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歷程看,實施“統分”兼管、“收放”結合的學校文化建設管理模式,有助于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氛圍,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貌的改變、質的提升、內涵的發展。當然,校園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經歷一個鳳凰涅槃、化繭成蝶的過程。相信繼續通過二至三年的努力,溫嶺市的校園文化建設將會提升到更高水平,培育出更多具有優質文化的特色學校。鍛造優質學校文化,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