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晗+吳祖峰
【摘要】大數據席卷了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大數據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文章主要探討了大數據時代教育管理者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對國內外大數據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進行了綜述,提出了創新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現狀;創新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全球數據信息的增長呈現出了爆炸井噴式的發展態勢。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經預言:“如果說IBM的主機拉開信息化革命大幕,那么大數據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對各種數據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從而找出規律,做出預判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已經在各行各業緊密地發展起來,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將大數據應用在教育領域,還需要加強。大數據的發展帶來了教育環境和教育主體的改變,也給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亟需深入研究。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麥肯錫公司將“大數據”定義為:“大數據是指那些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采集、儲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大數據是一個動態的數據集合,它將跟隨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增多。”在以往的高校教育管理中,數據多從學籍信息、圖書信息等方面采集,數據類型較為單一。高校教育管理面對的是全體學生,但是原有的教育管理因為技術條件有限,一定情況下采用的是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這樣的樣本即為“部分樣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面臨“兩頭抓”的困境,處于中間部分的學生無法得到特別多的關注。而大數據時代,采集的是所有學生的數據,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大數據是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獲取的。數據有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靜態數據多為較少產生變動的信息,動態信息則是學生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的各種動態數據,如圖書借閱信息、食堂超市刷卡信息、出入信息等。
大數據由于其獨有的特性,采集的數據來源豐富,產生的數據量非常龐大,涉及的各個層面很全面,數據的種類非常多,但是其中會有部分數據是重復的,因此也具有價值密度低的特點,對存儲和管理的要求較高。大數據不再探討“為什么”,而是關注“是什么”,也就是說大數據更關注的是數據的相關性,從而進行方向性的預判。可以說,大數據給高校教育管理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一)數據信息豐富,但技術處理有難度
大數據擁有生產速度快、價值密度低的特性,教育管理者面對龐大的數據集,如何更好地利用,從而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這是一大問題。
(二)更多的“相關性”,卻少了“為什么”
大數據探討的是數據間的“相關關系”,通過數據,了解數據說的是什么,而不研究“為什么”,但是教育管理者面對的是廣大的大學生,歸根結底是在做培養“人”的工作,如果只是知道“是什么”,卻不深究,從而了解“為什么”,再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是無法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的。比如一個學生經常逃課、曠課,通過該學生的各種數據,我們會了解相關情況,教育管理者要對學生進行深入地了解和溝通,了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逃課、曠課,是對專業不感興趣還是性格使然,不僅要了解“是什么”,更要了解“為什么”。這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必備素質。
(三)數據來源廣,但信息安全隱患大
大數據的數據來源很廣,信息也非常復雜。高校可以以個體為單位,形成豐富多樣、來源復雜、數量龐大的數據集,然后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對其進行處理,形成有效的數據。而數量龐大的數據信息往往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調查表明,信息安全是當下大數據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尤其是個人數據隱私泄密已成為我國近年來網絡泄密事件的重大災難。
二、國內外大數據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現狀
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把“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而把大數據作為一種概念推向人們視野的則是麥肯錫公司,它把大數據界定為“傳統數據庫軟件無法抓取、存儲、處理的規模巨大的數據集, 大數據是一個動態的數據集合,它將跟隨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增多”,強調了由研究數據的因果關系轉到相關關系,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態勢。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對大數據的研究。2012年,奧巴馬宣布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并且稱大數據為“未來的新石油”。克里斯·安德森甚至大膽斷言“數據洪流將會帶來理論的終結”,雖然有失偏頗,但大數據對社會的發展意義可見一斑。
我國信息管理專家徐子沛的《大數據》和《數據之巔》,不僅掀起了我國學者對大數據的討論浪潮,而且還提倡把大數據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納入到文化系統中。何蓓蓓和李巖在論文《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探究》中指出,大數據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具有“海量化、全面化,種類多、復雜性強,傳輸快、即時性強”的特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是主客體更加全面,載體信息更加混雜,教育載體信息之間呈相關性,并且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工作載體、隊伍建設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對策。魏偉華在《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個性化研究》中主要關注大數據給教育管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認為大數據帶來了全新的管理思路,但人才不足,信息豐富但技術處理難度大,個性化的發展帶來了安全隱患,為此需要構建大數據系統,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機制,創新方法并加強數據監管,保障數據安全。于樂、張鳳寒、李玉純、楊直凡發表的《大數據與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創新》中突出要通過“思政智庫”“成才公式”“個性化素質教育”加強精心教育,通過“個體畫像”“學業預警”“智慧資助”深化精細管理,通過“學業引導”“官方簡歷”“個性推薦”優化精準服務。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大數據在教育管理中的研究越來越豐富,但是在國內尚屬于起步階段,且多數研究處于理論研究層面,在實際操作層面,特別是將數據挖掘技術與精準的教育指導相結合還較少。為此,本課題對大數據的發展,對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對加強精準的教育指導,增強教育有效性具有實際操作意義。
三、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創新路徑探究
(一)轉變觀念,要善于利用大數據
大數據的誕生和發展,是建立在人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大數據,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較為充分地獲取全體群體的信息,包含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時效性也更強。教育管理者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學會合理高效地運用大數據,增強對數據的敏感性,從大量的數據中能夠辨認出異常數據,能夠找出對教育管理工作、對教書育人有幫助的數據,更好地利用其相關性,探究其原因,了解“是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高校各部門也應該齊抓共管,從黨委、團學、教務、后勤、圖書館等各個部門調取數據,共同搭建數據庫。
(二)教育管理“私人訂制”,加強對數據平臺和產品的開發
獲取、傳輸、提取、處理大數據需要有一個集成平臺,這需要一個簡單、方便、高效、權威的平臺來處理和分析數據。電子科技大學就研發了“畫像”系統,在系統上,教育管理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的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及時又高效,同時通過產品的研發,教育管理者的使用又簡單易行,系統形成的管理建議也非常高效。比如學生在某個時間內,宿舍的門卡信息異樣,系統就會自動提醒教育管理者。可以說,大數據有利于個性化教育的開展,幫助育人工作實現“私人訂制”。
(三)強化數據監管,加強數據安全
面對著龐大的數據信息,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籍狀況、獎懲情況等,如果稍一疏忽,就會造成數據泄露。為此,教育管理者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加強監管。搭建大數據監管和服務的平臺,組建構建數據監管專業教師隊伍,規范數據使用流程,保護好師生的信息安全。同時,教育管理者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要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和使用,要公正、公平,切不可用有色眼鏡區別對待,保證教育評價的公正性、教育過程的公平性。
【參考文獻】
[1]【美】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化,2006.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勃格.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寧先江.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學,2016.
[4]何蓓蓓,李巖.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探究[J].教育探索,2015(0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