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樟
【摘要】新課改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效果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要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型教學、課堂活動等方法提升課堂靈活性,開發并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利用教師創造的各種英語學習與活動機會,學好英語,提升課堂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小組合作;任務教學法
新課改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的豐富,不斷提升課堂效果,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利用好各種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英語實踐機會,深入把握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客觀教學條件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提高課堂有效性。初中英語承接小學英語,開啟高中英語,作為一個過渡階段,對打好學生英語基礎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提高與教師教學策略的靈活性、積極的引導有很大關系,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英語,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是檢驗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一)優化課堂導入過程
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就在于課堂的精心導入。在課堂一開始就通過精心的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興趣,就能夠使教學活動更為有效。在課堂的導入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直觀導入、游戲導入等方法。如根據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使用直觀導入法導入新課程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即通過實物、圖像、多媒體課件以及簡筆畫等完成教學,形象、直觀地讓學生能夠在感性材料與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學習英語。初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會圍繞一個特定主題展開,如八年級下冊Unit 7 “Food festival”,就可以運用直觀導入法,以圖片或者實物讓學生進行一一對應,指著大米就可以說“What's this?It's rice.”既不需要翻譯漢語,又能加深學生對rice的理解與認識,更為直觀、形象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通過師生互動,創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
新課改要求學生能夠有信心地說英語、用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組織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有勇氣講英語,給其他同學講英語題目。這些都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甚至當小教師,能夠逐步構建更為寬松、自由、融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既能夠增強責任感,又能夠提升學好英語的動力。如復習中考詞“for”,這個單詞包含了各種用法的短語,教師要講清并讓學生歸納和活用這些短語需要較大的投入,嘗試讓學生作為小教師進行講解,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師選擇合適的學生當小教師,然后將與for有關的短語類型先給學生講清楚,并給學生講清課堂講解的要求和流程,再讓這個學生給大家上課,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勝心。扮演教師的學生可以先領讀有關短語,如account for、be eager for、be famous for等,再讓其他學生自行記憶,之后再提問相關短語,既要用漢語解釋提問,也要提問短語的漢語解釋。通過提問,讓學生加深記憶,并積極學習,以準確回答提問。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機會,使學生更有表現欲望,在當小教師的過程中,還練習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
(一)豐富的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是提升課堂靈活性的重要途徑,也是適時重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能夠通過思考、討論、交流以及合作等方式,學會英語,運用英語。這種活動可以是多樣的,如角色扮演、游戲、對話等都是有效的活動方式。如七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1 “I have a small nose”一課,教師可以在教學鞏固階段設計一個接龍游戲,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說一個第一人稱的句子“I have a small nose.”,讓學生根據這個句子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可以運用當堂學到的單詞進行接龍,如“I have a long face.”“I have a big head.”等。每個學生通過接龍游戲鞏固了單詞,并深入學習了量詞、形容詞的用法,因此這是一個極好的鞏固過程。再比如組織學生觀看英美電影,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節日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問候語等。還可以組織學生學習較為簡單的英文歌曲,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
(二)任務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
任務教學法是當前英語教學中運用最頻繁的新教學方法,極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任務教學法本質上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設計一定的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思考、參與、交流、討論、合作等過程中深入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所學運用英語完成任務,真正體現了語言教學的本質目標——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中,以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核心,根據“最近發展”理論,合理設計任務,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確保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有學習的成就感,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作為任務設計的主要目標。如英語九年級Unit 4 “Amazing Science” Topic 1 “Spaceship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Computers”,這一節內容圍繞“神舟五號”與“嫦娥一號”對航天領域電腦的作用進行充分的探討,教師可以在課程講解完成后,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設計兩個任務:一個小組圍繞“電腦的優點與貢獻”進行探討與闡述,另一組則圍繞“電腦的缺點與破壞作用”進行探討與闡述。兩個小組的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以及平時的知識積累完成這兩個任務。這是一個能夠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合作學習以及知識和語言鞏固和運用的活動,對學生視野的開闊、英語的表達等能力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三)小組合作方式的合理運用
小組合作教學方式也是當前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方式,各種課堂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小組合作方式的輔助。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能夠進行主動、探究、體驗、合作等各種學習,合作進行探究和求知,培養英語運用能力與探究精神。在運用小組合作方式時,要合理分配小組,盡量堅持組內的異質化與組間的同質化相結合的方式,小組內要保持好中差三個層次學生的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學習優勢帶動其他學生,進而轉化差生,提升中等生,要設置合理的教學任務,推動同組間的競爭。小組合作能完成的任務,既可以是課前的預習,也可以是新課開始前的舊課復習,還可以是課堂活動的合作完成等,或者在學習中合作完成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小組內通過合理公平競爭與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教師還可以組織手勢語言游戲,由一組學生用手表演動物,讓另外一組的學生猜,并用相應的英語單詞表達出來。還可以設立英語角,讓學生成立英語學習小組,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流能力與應用能力。
此外,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既要達成整體教學目標,也要注重實現學生個人目標,使小組學習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師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小組學習評價機制,多用積極鼓勵的評價來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與成就感。評價機制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組員互評與教師評價三部分。評價標準不僅要包括最終的小組學習結果,還要包括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各成員的表現以及合作學習的精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三、開發并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現代教育的教學資源不僅僅是有形的資源,還包括各種無形的資源和課外的資源,如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生活化資源、鄉土資源等。學會充分調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是教師要不斷提高的能力。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圖文并茂,能夠直觀、形象地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圖像、視頻、音頻。學生可以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中學習英語,深入認識英語中單詞、句子、對話、段落所對應的情景,并進行延伸,將這些枯燥的東西直觀具象化。多媒體也是新課導入的有效方式,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如七年級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這一課,當學生學習“How is the weather in winter”時,多媒體能夠更形象、全面地為學生展示冬天的場景,并引導學生運用英語配合圖像進行簡單的表述,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于教學資源配置較為落后的地區,要充分開發生活資源與鄉土資源,在生活中和鄉土場景中,為學生提供英語的認知與運用機會。同時,隨著信息化網絡時代的到來,要讓學生自己到互聯網平臺上查找與學習課外的英語文化知識,并可以通過平臺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探究的能力。比如說通過組建微信群、QQ群等公眾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口語與書面語的交流水平。
四、結語
新課改正在不斷推進,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始終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工作。教師要能夠充分調動各種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課堂活動的運用,提高教學靈活性,充分開發并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英語學習與運用的機會,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斷推進新課改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包云英.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中旬, 2013(09):21.
[2]高偉.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10):52,56.
[3]鐘紅花.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 2015(11):114-115.
[4]張喜奎.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校園英語, 2015(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