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通過資助模式創新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從健全資助制度,夯實資助常規工作,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程序規范等方面著手,給出了解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問題的有效對策,以達到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相結合,助人自助、愛心共筑的育人新格局。
關鍵詞:資助;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資助工作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經費使用結構不合理
按照資助要求,勤工工資占比應該嚴格控制,目前勤工占用學生時間過多,要嚴控勤工經費比例,進一步用于學生職業技能項目,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助學貸款和臨時性困難補助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
新生入校后,由于心理包袱不肯申請助學貸款,造成入校后生活困難。低保家庭學生,生活來源全靠政府補助,如果得不到相應的物質幫扶和精神鼓勵,就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和適應困難。因此,迎新中需要增加問卷調查、日常了解、軍訓深入談心、班主任下寢幫扶等環節,切實幫助家庭困難學生。
(三)精準認定,落實資助規范性難度較大
由于大學生來源廣泛,家庭情況各異,如何準確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存在諸多現實困難。因此,做困難學生檔案、認定工作、勤工選拔、義務勞動監管等方面應加強規范性。
(四)公益勞動奉獻意識不強,愛心傳遞通道不暢
每年二十小時的公益勞動時間,可以結合專業優勢,但學生奉獻精神不強,存在著為了完成任務而應付了事的現象,使得愛心傳遞通道不暢,學生感恩意識不強,導致最有活力的群體責任感不強,缺乏擔當精神。
(五)制度缺乏創新,難以與時代特征和95后大學生特點相適應
資助工作是高校學生管理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政府對大學生的扶持,但多年不變的資助模式,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少積極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以達到資助育人的真正效果。
二、依托資助模式創新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健全資助制度,提升資助成效
根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專業培養特色。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將發展性資助和學習型組織有效融合,以項目制形式制定技能提升制度,解決了資助和人才培養“兩張皮”現象。形成多渠道、多專業、多技能,較為完善的職業技能培養體系。一個完善的資助體系應是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以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以能力資助為重點的系統。該制度的實施也加強了發展資助管理,整合了分散的項目類型,將資助活動項目化、模塊化、標準化。提高了學生工作經費和資助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項目以合理組隊為前提、科學管理重效益、技能提升為實效、創新創業促發展為主線,積極推動高校人才投身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
實施勤工存折制度和愛心工時卡制度,是資助創新的生動體現,愛心工時卡和勤工助學存折制度有效提升了貧困學子的主人翁意識,充分體現了勞動的價值,學生在勤工儉學過程中獲得了尊嚴和存在感,實現了從物質助人到精神育人的轉變。大大提升了學子義務勞動和勤工儉學的積極性,有效激發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了感恩情懷,并將之踐行在感恩活動中。
三項資助工作的創新加大了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了未來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從學校供給側的角度進行了有益嘗試。將發展性資助融入到技能提升項目,導向明確,通過技能提升發揮資助育人促就業功能,為未來改變家庭困局打下基礎。一是與現有人才培養政策形成完整鏈條,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二是有助于提高技能水平,緩解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錯位。三是引導學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堅持“保人才質量是基礎、防眼高手低是重點、促創新就業是目標”。資助圍繞人才培養具有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一專多能,提高職業轉換能力,實現穩定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二)建立資助程序性檔案記錄,堅持做精作細
建立資助程序性檔案,開展“誠信、感恩、勵志”三大主題教育,通過班會、宣傳欄、微信平臺等多渠道宣傳,讓學生飲水思源,懂得感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積極參與資助征文、微電影、攝影作品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奮發圖強、勵志成才,逆境成才。
(三)加強組織領導,保障資助體系的高效和規范
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推動工作,學校和二級學院應成立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學生資助工作會議,部署和審核學生資助工作;各班成立學生資助評議小組,班主任任組長,年級輔導員任副組長,普通同學占比一半以上,具體負責本班的資助工作,明確職責,通力協作,共同做好班級學生資助工作。
(四)落實責任追究制,扎實開展獎、助、勤、貸工作
高校資助具有金額大、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要落實到部門,責任到人。要求系部各司其職,嚴格評審標準、規范操作,做到不漏報、不虛報,評審過程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原則,結合平時表現、認定檔次,班級評議和公示、學生科和教務科初審,學生工作領導小組討論,黨政聯席會議通過,院網站進行公示等環節,扎實開展資助各項工作。
(五)積極開展綠色通道、勤工助學及發展性資助活動
為消除后顧之憂,為家庭特別困難學生在院內設立勤工崗位,提供勤工助學機會。開展資助性發展項目,給學生自主發展提供平臺。資助模式創新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原則,不斷改進資助工作,開拓創新,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好服務。
創新資助模式,大力開展資助規范化活動。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開展精神性資助的沙龍活動,做到長期與短期、集中與分散、基礎與應用相結合,以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理論學習、基地實踐、專家輔導、經驗分享、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資助工作助推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營造“尊重鉆研、崇尚技能、鼓勵創新”的育人氛圍。首先,資助要致力于學生創新,讓在校生充分利用資助體系建構和體悟職業的精髓、內涵,讓他們掌握更多實用技術,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人才培養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扶貧開發力度,兜住和筑牢底線,助人自助,幫助每一個家庭困難學子實現夢想,通過資助活動的深化發展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武力勛.胡象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效果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2):75.
[2]楊紅波.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效性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4(7):72.
作者簡介:王侗(1974-),河南封丘人,助教,單位:西京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