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青
廣東省新聞出版高級技工學校
語文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復雜的思維活動,復雜的情感活動,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是教師無法單方面的理解和講授所做到的。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養成,是一種主體的訓練過程,能力是無法簡單授予、灌輸和傳遞的。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放棄“包辦”,而應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行自主性語文教學與學習,然而當今中職語文課堂對于學生的語文教學與學習訓練更多的是側重于教師對語文教學與學習過程的掌控,總認為學生文化基礎不牢,達不到教師期望的、設定的語文教學與學習效果,最終導致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不夠,自主性不強,因而語文素養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文教學與學習訓練呢?
一、擺正學生、教師在語文課堂教與學的位置
1. 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從一開始就要逐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自我為主的主體地位”形成正確的認識。積極培養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要讓學生去參與每一篇課文作者的創造,去對文學作品中的“未定點”與“空白”進行創造性的補充與組織,從而形成自己的、新穎的、獨創的見解,而不被前人、專家或者教師的定論所束縛。
2. 變“教學”為“導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才是認識和學習活動的真正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活動主要源于個人內部動機。而語文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死教”,而在于指導學生“活學”,不能簡單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真正的“會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不應是消極的聽眾,而應是主動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要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二、突破傳統方法,根據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特點,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互動策劃、設計
1. 做好課前
沒有激發便沒有發展,天資也就停滯不前,教育就是激發,教育理論就是激發理論”——第斯多惠如是說。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如學習古詩時,課前五分鐘競賽活動,看誰背的古詩多,看誰知道的詩人最多,看誰講的有關詩人的故事最多。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形成強大的內驅力,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有趣。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2. 做好課中
我們提倡學生語文學習多讀名著,為什么學生不感興趣?原因當然有很多,例如作業繁重,平時業余時間看電視、上網等,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如歷史知識、文學史知識、生活知識等等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我們教師在這方面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引導得當,即引得有法、引得得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認為:開放導入,可采用情境激發式、引趣式、懸念式,或者教師引導,讓中職學生自己引入,或根據某一事件、某一問題、某一畫面切入,注重在導入中,積極培養中職學生發散思維。故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去考慮,或多種切入點來選擇,充分體現導入的開放性,培養中職學生的開放意識,激發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3. 做好課后
我們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有關學習方法的理論,變為學生進行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步驟。把視野從課本擴展到其他文本,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語文學科擴展到其他學科,從校園擴展到家庭和社區,極力為學生創設大語文學習環境。以廣泛的讀寫時空、大量的課內外語文活動,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來豐富課程資源。比如,課外閱讀書目和讀書競賽、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寫日記隨筆等。比如,組織文學社團,記者團、演講協會、創辦校報校刊;比如,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通過作文綜合運用各學科的有關知識,并在寫作中使這些知識進一步得到升華。比如,走出校園,向大自然開放,向社會開放。參觀訪問,調查研究,采訪新人新事,調查社會熱點問題。力圖使學生體驗和豐富社會生活,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形成閱讀能力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習中探究性學習把握好一定的度,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作用。
1. 掌握好閱讀深度
這里所指的閱讀深度,是探究性學習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脫離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又不能設計引導得過于淺顯;既不能偏離教學目標,脫開閱讀文本,又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實踐。這樣說來,確實有些不易控制,但只要把握了兩個原則還是可以做到難易適中的。一是因地制宜原則。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尺度應根據閱讀內容、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平均水平而定。
2. 循序漸進原則
廣東省職業技術教研室室編寫的語文課本《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語言樸素,人物也很普通,但課文的感人之處究竟在哪里?對這一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真正的明確人物之間的關愛之情。在探究學習中,再讓學生圍繞故事情節,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體會出“貝爾曼的杰作”的意義。還可以引出他的另一小說《麥琪的禮物》意外的結局。
3. 控制好閱讀廣度
“閱讀廣度”即指深入淺出,游刃有余,根據探究學習的內容,類別適當拓展、延伸、滲透。可考慮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內聯外引,豐富探究的內容。學生依據文本的內外聯系,前后關聯度擴寬探究的范疇。新課程提出其它學科也能成為語文的課程資源,尤其語文這樣的工具學科,人文學科,包羅萬象。學生在預習學習中,肯定會接觸到其它的知識,教師只要適度點撥、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黃鸝》中,作者抓住太湖與黃鸝這相得益彰的美的事物間的關系,從敘事轉到說理,水到渠成,并據此得出具有典型意義的結論。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學生打開記憶搜索一下,會找出很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創造,無意之間,科學的偉力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感同身受。
四、堅持先學后教,讓學生自主地欣賞品味,質疑解疑
開展預習閱讀,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其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后教”,建立閱讀教學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以往的整體感受,就是最后得出的結論都是教參上的標準答案,這就嚴重的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剝奪了學生自由欣賞品味的權利,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對作品的獨立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一篇文章,教師真的沒有必要先設計幾個“陷阱”,引學生入套,而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朗誦、去感悟、去分析、去體會。讓學生自己去“挖井”至于在什么地方挖,該怎么挖,挖到什么閱讀深度,可以先給他們一點自主權,教師只須作出宏觀的導向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產經驗和感悟文章的能力。教師應該放心地把大量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給他們充裕的時間和充分的信任去讀課文,悟課文。在這個自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大大提高了,他們重視相互間的交流合作,重視通過互相對話來解決問題,敢于和善于發現問題,在認知過程中敢于和善于評判。
總之,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愛好語文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每一篇課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從而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著,走進語文學習,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生主動、教師帶動、師生互動互動式“先學后教”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導下,相信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將不斷增強,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逐步提高,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