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學應承擔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而教師更應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拓寬相關古代文化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民族古代文化的魅力;教師也應積極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思考探求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讓歷經了歲月滄桑卻依舊“鮮活”的古代文化常識引領學生踏上中華文化尋根的旅程。
【關鍵詞】文言文;興趣;古代文化常識;思考探究;文化尋根;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說:“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边@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一目標要求不謀而合。
那么,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文言文承載了我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是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和傳承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應該將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代代相傳。
反觀現如今的文言文教學,我們似乎走入了一個狹窄的胡同,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學生一談文言文就色變,老師一講文言文就蹙眉。盡管現實中我們也試圖采用各種辦法,來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但效果卻事倍功半。究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大多以單一的獲取重要的字詞句的意思為學習目的,容易割裂文本,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精髓,而對于文中一些重要而又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更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也就難以真正理解。
如《鴻門宴》中寫道:“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边@句話學生自然是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知曉文意的,但若學生不能關注到其涉及的古代座次方位與尊卑等級的關系,那么,學生就只能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如若學生對古代座次文化常識稍加了解,認識到古時官場中座次的尊卑有別,制度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到古代建筑中前堂后室的構造,和因室的東西向長、南北向窄而形成室內座次的尊卑等級之位,即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朝東,其次是坐北面朝南,再次是坐南面朝北,最卑是坐東面朝西。那么,學生就能認識到項王、項伯、亞父、沛公、張良的座次之序所蘊含的尊卑之序,也就能更好地理清鴻門宴上的人物關系,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
可見,教師有必要嘗試調整一種教學思維:除了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之外,更應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并啟發學生通過了解古代文化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輝煌多姿和源遠流長,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發文化尋根的興趣,從而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進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
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應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地帶領學生關注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通過介紹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引導學生理解其在文本中的文化內涵和所起到的作用,并能鼓勵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搜集類似的古代文化現象,拓寬相關古代文化的知識面,以此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對古代傳統文化的認識。
如在講解人教版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的“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這句話時,其中的“九賓”就是一個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熬刨e”是一種怎樣的禮儀?這就需要教師的介紹來幫助學生了解這種“在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即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延引上殿”學生一旦了解到這一隆重的外交迎賓禮儀,就能感受到文本中秦王對燕國使者的禮遇等級,進而就能夠更好地分析文本:禮遇越是隆重至極,越是能夠流露出秦王的貪婪輕狂和疏忽大意,這就為荊軻行刺秦王拉開了序幕。其實,“九賓”一詞,還多次出現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即“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和“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兩句話中。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恰到好處地講解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往往會引發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對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搜集類似的古代文化現象。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并搜集與“九賓”同類的古代禮儀方面的文化常識,那么學生就會發現同樣出自文本《荊軻刺秦王》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拜送于廷”“齋戒”等都是古代重要的禮節,學生還可以遷移到《鴻門宴》中的“再拜”也是古代一種表示恭敬的隆重的禮節。
另一方面,面對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常識,教師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介紹某個古代文化常識的同時,應及時鼓勵學生主動進行自我探索,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思考探究。而學生通過進一步的搜集、整理、分享,不僅能增強對古代文化知識的了解,更能激發學生對其更深層次的研究興趣,“探求其歷史根源和演變軌跡,討論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
如《鴻門宴》中有“沛公奉卮酒為壽”“壯士!賜之卮酒!”“卮酒安足辭”等句。其中的“卮酒”如何理解?“卮”為何物?事實上,“卮,是古代的一種盛酒的器皿”。當學生了解到這一古代酒器的文化常識后,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思考:是否還知道其他古代的酒器?
通過知識的遷移和回想,學生會發現《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請秦王擊缶的場景,即“請奉盆缶秦王”“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能了解“缶”也是一種古代的陶制酒器,《說文解字》解釋:“缶,缻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庇械膶W生還會聯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中的“樽”,《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中的“觥”以及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等都是古代的酒器。在強烈求知欲的驅使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課后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來得到這些古代酒器的出現時期、形制特點、造型風格等文化常識,有些學生還能了解到古代一些其他的酒器,如壺、爵等,甚至引發了學生探究古代酒器發展變化的興趣,這就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探究的主動性。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搜集整理后的古代酒器的相關文化常識以及小組探究的結果制作成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師生一同分享交流,其樂融融。特別是小組代表在介紹講解時輔以古代不同酒器的圖片(如圖中的五種古代酒器),學生在直觀地了解古代酒器的同時,不禁會為古代先賢的智慧所嘆服,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學生更能在感受到中華民族酒器文化的源遠流長的同時,思考古代酒器的發展變化給我們現代酒器帶來的深遠影響,并因此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激發文化尋根的愿望。
綜上所述,文言文的教學中滲透古代文化常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言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加相關古代文化的知識儲備,開闊眼界,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思現代文化現象,真正發揮文言文教學在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想說,每一位語文老師手中都擁有一把金鑰匙,來開啟古代文化知識的寶庫,讓歷經了歲月滄桑卻依舊“鮮活”的古代文化常識引領學生開啟中華文化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