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宏偉
摘 要:學科德育,與學科常規教學不同,它要求學科教師在教學時,應從學科特點出發,有意識地把德育貫穿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之與學科內容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科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從個人素養、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各方面積極調整,在實踐中和學科有效結合。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科德育;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21
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一個核心性因素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德育。
在目前經濟快速發展、信息化、網絡化信息傳播的背景下,對高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已經遠遠超出德育范疇,多元化的德育滲透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德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靈魂所在,將德育貫穿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促進地理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中學地理教學中德育要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國情教育;二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三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
一、明晰學科德育,做好德育文章
學科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把育人目標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做到“有意無痕”,力求春風化雨,文道合一。
就高中地理而言,課堂要突出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特點,將人地關系、綜合思維、區域認識及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針對高中生年齡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每一節課的德育目標都要構建明確,然后有步驟、有層次地落實到教學環節之中。
德育課的核心仍然是學科核心思想和素養的實現,這是德育與學科有機結合的特色與亮點;德育課還要在教學內容與環節上進行德育觀念的滲透,這是實效德育的載體與目標。
二、立足有效教學,實現德育滲透
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節課為例,其宗旨就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落實課標“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要求,具體分解,有以下幾方面。
地理環境構成要素有哪些;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和表現;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為了更好地落實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魯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三節《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為案例,引導學生歸納出整體性第一個表現:總體特征協調一致,并且上升到圈層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更專業的地理素養。
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為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其他兩個表現:某一要素改變影響其他要素;一個區域變化影響其他區域。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探討“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時還可以設置兩個填圖游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知識鏈的方式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掌握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核心理念。
學生在理解透徹原理后,為了培養其知識遷移能力和地理科學素養,教師還可以設置一項新的學習情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讓學生進一步將所學原理在生活中加以利用,并且和前面的案例相呼應,加深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地理環境整體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通過圈層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來實現的,這一點雖不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師還是要抓住機會進行適當點撥。
魯教版里面《厄爾尼諾》的案例,難度較大,以此直接探討整體性,雖然典型,但是并不符合學生實際的學情,更好的做法是讓學生理解了整體性的原理之后,再去分析這個問題,效果會更好,因此,可以把它作為課后探究作業。
教師通過案例分析,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促進其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地理環境的整體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落實地理學科思想的同時,實現了實效德育。
三、未雨綢繆做事,厚德載物為師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地理學科教育目的的要求,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是教師必然的選擇。
一個教師要想成為佼佼者,日常上課就要嚴格要求自己,精心設計課堂;還要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先進理念、技術的學習,其來源包括教材、報刊和相關學科網站等,在備課的時候不要只局限于教材、教師用書,只有把眼界放寬,才能更好地對課標深入挖掘,設計出與課本緊密聯系的探究活動。
教師平時要注意基本功的訓練,如:語言要干脆利落,要使用普通話;課上與學生溝通的能力要強;課堂上對學生回答應該注意引導和合理評價;板書的能力。
學科德育,除了必備的學科素養,一個教師的“德”更是重中之重。運用哪種教育理論和技術去教育學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誰”在運用。這個“誰”代表的其實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人們更關注的是擁有什么樣人格修養的教師在進行教育。一個優秀教師的基本能力是“術”和“道”,但最終的發展上限卻是“德”。“術”是“怎么做”,也就是方法、技術;“道”是“為什么這樣做”,也就是經驗、理論;“德”是誰來做,也就是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如果只掌握了一些方法,這是個技術員;但如果同時掌握了相關的原理,就可以升級為工程師;如果既掌握了技術,又掌握了原理,而且同時具備良好的德行,就可以成為一個專家了。
“課如其人”,德育課,教師要先“立德”,再“樹人”。
參考文獻:
[1] 陸林,盧世倫.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德育研究[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4):31-34.
[2] 周鵬.高中地理學科德育與生活德育結合的實踐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