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明
摘 要:數學教學的價值體現在可以通過數學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養既具備健全的人格、明確的生活目標、高雅的審美情趣,又具備生產技能、懂得生活、創造生活的人。文章從在顯化和鑒賞數學美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中形成學習積極態度和情感、在放手創造和動手操作中增強學生探索知識的體驗三方面,研究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
關鍵詞:人文思想;數學教學;審美情趣;積極態度;探索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1-0059-01
數學的思想、內容、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活動體現和反映了參與者的態度、情感和素質,必定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而人文精神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根本支撐點,同時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大動力,更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素質。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把各種人文因素滲透于教學中,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受到熏陶,形成一定的人文修養。
一、在顯化和鑒賞數學美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數學中充滿了美,這種美蘊含在教學的始終,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把數學美顯現出來,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數學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先出示了一幅缺少右邊翅膀的蝴蝶圖,讓學生們觀察,并讓學生們把蝴蝶的右翅膀補充完整。學生們很快就補充完整了。于是教師問:“你們怎么知道這樣補?”學生們說:“蝴蝶的翅膀是左右對稱的。”接著教師又問:“誰能說說我們見過的哪些物品像紙剪的蝴蝶一樣可以對折重合?”有的學生說:同一窗戶的兩扇窗完全一樣,可以重疊;有的說:我們穿的褲子、上衣左右對折后長短和大小一樣,可以重疊。“同學們都覺得對稱物體有一種對稱美,其中奧秘在哪里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軸對稱圖形。”教師由此引出課堂教學內容。然后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圓等紙片,要求學生把這些紙片對折,使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并認真觀察對折后的紙片有什么特點。最后教師要求學生4人一組,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和想象,合作拼出不同形狀的軸對稱圖形,欣賞對稱美。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尋求答案,體會了學習的樂趣。這樣,學生通過折、畫、拼,既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領悟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又在數學鑒賞中有了審美的體驗,受到了美的啟迪、美的熏陶,激發了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了審美情趣和能力。
二、在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中形成學習積極態度和情感
數學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之上的,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這一理念,教師在“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比較”這一課的教學時,設計了“分糖果”活動,把數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出示問題:老師手中有一包糖果,要平均分給8位同學,正好分完,該怎么分?由于問題來源于生活,所以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分糖果的興趣。生1:我打開糖果包,數了數有80塊,因為80除以8得10,所以每人分10塊剛好分完。師:真聰明。可是后來有同學說張大爺和李大娘年歲大了,兒孫又不在身邊,也該給他們各分一份,那又該怎么分呢?生2:這包糖果要分10份,80除以10,每人剛好分8塊。師:你們想得真周到,誰能說說糖果總塊數、分的份數和每人分得的塊數有什么關系?生3:每人分得的塊數乘以份數等于總塊數。生4:總塊數是份數、每人分得的塊數是倍數,而份數和每人分得的塊數是總塊數的因數。師:我現在拿出另外一包糖果,不論分給4個同學還是分給6個同學都能正好分完,你們猜猜這包糖果至少有幾塊?生5:這包糖果至少有24塊,因為24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生6:應該是12塊,因為12是4和6的倍數中最小的,也就是“至少”的意思。師:如果把上題的“正好分完”改為“剩下3塊”,這包糖果至少有幾塊?生7:這包糖果至少應該是12+3之和,是15塊。教學實踐證明,當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與創造的欲望,豐富學生的情感,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在放手創造和動手操作中增強學生探索知識的體驗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有關知識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節實踐課。課上,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蘇州的名茶——碧螺春,請學生們設計一個包裝盒。然后,提出設計要求:精美、有理念、有品位、大小適中,有確定的容量。接著,讓學生自擬設計方案,獨立或合作制作包裝盒。學生們設計、制作的包裝盒五花八門,形狀各異,個個富有創意。茶葉包裝盒的制作,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想象帶進了高層次的境界,領悟到了數學蘊含的美,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充分表達了學生熱愛家鄉、關注家鄉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感。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只有在顯化和鑒賞數學美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中形成學習積極態度和情感,在放手創造和動手操作中增強學生探索知識的體驗,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形成一定的人文修養。
參考文獻:
[1]施麗娜.讓數學教學充滿人性和智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2]蔣敏杰.小學數學課堂交流的問題診斷與改進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1).